漢化與羅馬化
五胡族群之所以執(zhí)著于“漢化”,是因為漢文明之精髓在于長治久安的超大規(guī)模政治體的構建。游牧族群雖具有軍事優(yōu)勢,但若不是吸取了漢文明的制度經(jīng)驗,是無法戰(zhàn)勝自詡“正統(tǒng)”的南朝的。“漢制”不是“漢人”的習慣法,而是一種無偏私的理性制度。夷與夏不是看血脈看習俗,而是看文明看制度。即便是漢人,不去繼承發(fā)揚“漢制”精神,也會失去華夏傳人的資格。
“漢化”不是“被漢人同化”的意思。西漢初期,沒有“漢人”,只有“七國之人”。司馬遷寫《史記》時還用七國之人來描繪四方人民的不同性情。自漢武帝之后,“漢人”變成了“漢王朝子民”的自稱。因為漢武帝將秦國的法家制度、魯國的儒家思想、齊國的黃老之術與管子經(jīng)濟、楚國的文化藝術、韓魏的縱橫刑名、燕趙的軍事制度融為一體,形成了“大一統(tǒng)漢制”。從此,認同這種制度文明的人,就成了“漢人”??梢哉f,“漢人”是用政治制度建構“國族”的最早實踐。這套制度雖由秦漢創(chuàng)造,卻不再專屬于中華世界,成為了東亞古典文明遺產(chǎn)。漢字也不僅是“漢族的文字”,而是東亞古典文明的重要載體。因為建構大一統(tǒng)的經(jīng)驗教訓都記載于漢文律典與史籍中,不學習就無法重建前行。五胡主動漢化,并非忘記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擁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設超大規(guī)模政治體的雄心。
與“漢化”類似的概念是“羅馬化”。古羅馬制度雖由羅馬人發(fā)明,卻成為地中海文明的古典形態(tài)。拉丁文已經(jīng)不是“羅馬人的文字”,而是歐洲古典文明的載體19。當諸多日耳曼蠻族王國拋棄了拉丁語口語,當不同的日耳曼族群因部落與方言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王國不同語言后,以拉丁文為載體的古羅馬文明從此淹沒于蠻荒洪流與普世教權之下,直到12世紀初羅馬法才開始復興20,直到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才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文主義”和“國家理性”21。而這個“重新發(fā)現(xiàn)”的源頭不在歐洲本土。如果沒有十字軍東征從君士坦丁堡帶回來古希臘古羅馬手稿,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翻譯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古典作品,歐洲就難以發(fā)生文藝復興,也就不會有啟蒙運動??梢哉f,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沒有像漢文明那樣由周邊族群與本地居民共同傳承,而是從外部“出口轉內(nèi)銷”找回來的。

漢字——貴州安順的“龍”字田
蠻族入侵
一族一地王國
蠻族不是突然降臨羅馬的。如同漢人總是將遠方族群稱為“夷狄”一樣,羅馬人也將萊茵河、多瑙河外的異族部落稱為“蠻族”,后來又泛稱為“日耳曼人”。和漢朝一樣,羅馬沿著兩河邊境修筑了一道“日耳曼長城”,與日耳曼諸族勉強相安。而當北匈奴從東邊一路擠壓,在匈人王的“鞭笞”下,草原各部落一次次沖破了這道脆弱的長城。日耳曼人深入腹地掠奪殺戮,占領了北非和西班牙等產(chǎn)糧區(qū)和銀礦區(qū)。羅馬帝國的人口、稅基、軍隊不斷衰弱。到420年,西羅馬核心地區(qū)只剩下9萬野戰(zhàn)軍能用于防御22。各蠻族紛紛占地建國,蘇維匯人占領了西班牙西北部(409年),汪達爾人占領了北非(439年),勃艮第人占領了法國東北部(457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占據(jù)了不列顛(449年)。
上述都是一族一地的小王國,真正建立起“大王國”的,是哥特人與法蘭克人。東西哥特王國占領了整個南歐(西班牙、意大利與法國南部)23,法蘭克人則征服了西歐大部。
史家統(tǒng)計,參與476年滅亡西羅馬帝國的蠻族,只有12萬人24。后來進占北非的有8萬汪達爾人,進入高盧的有10萬法蘭克人、阿蘭人、勃艮第人,狄奧多里克帶到意大利的有30萬東哥特人。由此估計,進入羅馬帝國的蠻族總人口當在75萬到100萬之間25。
相比之下,兩晉南下的族群人口則有數(shù)百萬??紤]到羅馬與西晉人口規(guī)模大致相同,進入羅馬的日耳曼族群數(shù)量應遠遠低于羅馬人,應比五胡更容易“羅馬化”,羅馬文明應像漢文明那樣在西歐延續(xù)下去。但事實卻相反,這些日耳曼王國,除個別短暫“部分羅馬化”外,絕大部分干凈徹底地“去羅馬化”。
如哥特人建國,就刻意與被征服的羅馬人分開居住,一般選擇在城外建立城堡。鄉(xiāng)村中聳立的一個個獨立城堡,猶如一座座孤島,成為今日歐洲鄉(xiāng)村城堡風貌的起源。為了保持血統(tǒng)的純潔性不被羅馬人同化,為了保持勇武精神不被羅馬文化腐蝕,哥特人建立了“二元政治”26。在治理上,哥特人實行“族群分治”制度,禁止羅馬人與哥特人通婚;在法律上,哥特人用蠻族習慣法,羅馬人用羅馬法;在行政制度上,哥特人搞軍事,羅馬人管民事;在文化教育上,不鼓勵哥特人學習羅馬拉丁語與古典文化;在宗教信仰上,羅馬人信奉基督教,哥特人信奉基督教“異端”阿里烏斯派。這些分治的規(guī)矩保持了多年。正如英國史家佩里·安德森所說,蠻族建國“用得更多的是分裂而不是融合的方式”27。

漢長城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