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不能讓英雄湮沒在紅塵深處
“湖南老兵之家”的成立,源于一場猝然的告別。
2005年,這個公益組織的雛形——一群走村串巷的驢友,在湖南岳陽的深山里結識了曾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的老兵潘振華。
當時,老人已失明了15年。他會在腰間系一根長長的繩子,將另一頭綁在家里,摸爬到山上撿柴,再拉著繩子回到家中。志愿者們發(fā)現(xiàn)了老人,給他送去米、肉、油等。老人有一個兒子,已搬到山下居住,可他不愿隨兒子下山,家人只能不時上山探望。
原來,在新墻河一線的一場戰(zhàn)斗中,潘老所在的連隊拼死抵抗,只有三個人活了下來,他就是其中之一。戰(zhàn)友們都犧牲在了那座山上,老人決定要留在山里,為戰(zhàn)友們守靈。
2008年,驢友們再去看望潘老,卻得知他已經(jīng)去世。因為在一次出門時,腰間的繩索斷了,他永遠地倒在了山里。
潘老的離開,讓悲痛的驢友們決心把分散在各地的志愿力量整合成一個正式的公益組織,在老兵有生之年給予他們更多關懷。“湖南老兵之家”,就是在那一年正式成立。
到2010年,自發(fā)加入的志愿者已遍及三湘四水,志愿者網(wǎng)絡延伸至湖南絕大多數(shù)區(qū)縣。
他們與民政部門等單位聯(lián)系,通過數(shù)據(jù)比對,去尋找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里,耄耋之年的老人,對1945年之前已滿14歲的老人進行入戶尋訪,同時借助媒體發(fā)出尋找老兵的信號。
志愿者的足跡走過地處偏遠的農(nóng)村,和人跡罕至的深山,敲開許多陌生人的家門。到2015年,他們在湖南找到在世抗戰(zhàn)老兵1960人。
在“湖南老兵之家”準備的各種物資、慰問金等禮物中,老兵們無一例外,最喜歡的是一件價格低廉、印著“抗戰(zhàn)老兵”四個字的T恤。
志愿者藍冰說,相比于物資與慰問金,老兵們最在意的是對他們的認可與尊重,“有的老兵,T恤都洗得發(fā)白了還是穿著。有的不敢洗,怕一洗字就沒了。還有的老兵,天氣很涼時還穿著短袖T恤,家人怎么勸都不肯加衣,因為不想‘抗戰(zhàn)’兩個字被遮住。”
垂暮之年的老人,對烽火連天的那段回憶,有微小而執(zhí)拗的堅持,那是他們最最珍視的光榮。蘇東說,關愛老兵的志愿者們所做的,就是去守護這份光榮,并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少英雄,不讓英雄淹沒在歲月的長河里,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抗抗(右二男孩兒)照顧老兵。
老魚的兒子剛滿17歲,小名叫“抗抗”。13歲那年,在父親的幫助下,抗抗在母校長沙市一中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個關愛抗戰(zhàn)老兵少年組織——“湖南老兵之家”抗抗愛兵班??箍购鸵恍?ldquo;00后”的同學一起,全年照管五位“20后”“30后”老兵,如今還有兩位健在。
對老魚來說,讓年輕一代與英雄牽手,去傾聽和銘記歷史,無疑有更深遠的意義——記得親,記得痛;知來路,識前途。(記者 袁汝婷 周勉)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