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廈門、金門都是國民黨重兵守衛(wèi)的海島,然而如仔細分析兩島的具體情況,就能看出攻廈比攻金要容易得多。
從地理條件看,廈門和大金門雖然是面積差不多的海島,廈門卻被大陸三面環(huán)抱,距大陸最近距離不足2公里,解放軍可以從四個方向發(fā)起進攻,而且能夠使用人力劃行的小舢板渡海。解放軍渡海攻廈時,正是以四個師(第八十五、第八十六、第九十一、第九十二師)從東北、正北、正西和西南共四個方向同時發(fā)起攻擊,使國民黨守軍多面受敵,難以應付。同時因航渡距離近,風浪影響不大,帆船能較快地往返接運部隊,許多部隊還以班為單位使用小舢板成功進行了航渡??墒谴蠼痖T距大陸最近處約10公里,只有北部面向大陸的部分地段便于登陸,進攻金門時只能一面攻擊,守軍可以無后顧之憂地集中兵力對付登陸部隊;另外金門距大陸遠,渡海時船只受風浪影響大,需要使用較大的帆船或機動船,航渡條件要比攻廈困難得多。
從守軍條件看,廈門守軍開始要略多于金門守軍,可是守廈的主要部隊是被蔣介石視為“雜牌”的劉汝明第八兵團,嫡系部隊只有第五軍的一個師。劉汝明雖然反共堅決,卻一貫在內(nèi)戰(zhàn)中保存實力,慣于擅自撤退,部隊的裝備和戰(zhàn)斗素質(zhì)也是較差的。解放軍在廈門登陸后,劉汝明部很快就開始潰逃。金門守軍第五軍、第二十五軍卻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青年軍第二○一師是蔣經(jīng)國的心腹部隊,10月中旬增援金門的胡璉兵團第十八軍更是蔣介石和陳誠的骨干力量。這些部隊雖然也是新敗之師,戰(zhàn)斗力卻比廈門守軍要強,作戰(zhàn)也會更賣力。
從國民黨軍的決心部署看,雖然對外宣傳“金廈并重”,蔣介石在10月7日到廈門時也強調(diào)“金、廈兩島,為臺灣屏障”,其實守金決心重于守廈。因為廈門島不僅在地理上不易堅守,而且島上還有一個有20多萬居民的廈門市,在當時的形勢下,國民黨軍很難長期背起供養(yǎng)這個孤島城市的包袱。當解放軍攻擊廈門時,國民黨軍并未派兵增援。金門的情況卻與廈門不同,該島不僅在地形上利于堅守,而且大、小金門人口總計不過4萬人,居民普遍以打魚務(wù)農(nóng)和僑匯為生,不存在大城市那樣的供應問題,守軍易于持久。所以當金門北面的大、小嶝島一遭威脅,臺灣當局馬上調(diào)胡璉兵團增援金門,這說明攻金遇到的抵抗肯定要比攻廈大得多。

炮擊金門(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