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誤會依然長期存在。當年資深報人潘公展就在《新聞天地》雜志上撰文提道:“華中的大軍視徐淮之告急,若秦越之不相關(guān)。”1954年白崇禧寫了一封致潘公展的信登在《新聞天地》上,稱潘文有不實:“總之,大陸陷……匹夫有責,軍人職責,更為重大,崇禧以待罪之身,對我十數(shù)萬袍澤戡亂報國、奮斗犧牲之忠勇事跡,誠不忍其無辜湮沒,含冤九泉,掬誠略述,藉答高明。”在程思遠《白崇禧傳》用“冷眼旁觀”描述這一段,而黃維回憶錄中對白崇禧也有怨言。
淮海戰(zhàn)役后,國民黨政權(quán)搖搖欲墜,白崇禧認為只有請美國出面調(diào)停和共產(chǎn)黨議和,形勢方能有轉(zhuǎn)機。蔣介石當時有退意,但是遲遲沒有宣布引退,白崇禧連發(fā)《亥敬》、《亥全》兩封電報,請蔣介石下決議。
1948年12月24日百蟲由漢口發(fā)出《亥敬》電:“……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并貢芻蕘: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zhuǎn)知美國,請美、英、蘇出面調(diào)處,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guān)向?qū)Ψ胶粲鹾推剑謴秃推秸勁?。三、雙方軍隊應(yīng)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解決。并望乘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nèi)對外和談部署,爭取時間。上述獻議是否可行,仍候鈞裁示遵。”
1948年12月30日《亥全》電稱:“當今之勢,戰(zhàn)既不易,合亦困難,顧念時間迫促,稍縱即逝;鄙意似應(yīng)迅速將謀和誠意轉(zhuǎn)告友邦,公之國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眾擁護和平。對方如果接受,借此擺脫困境,創(chuàng)造新機,誠一舉而兩利也。時不我與,懇請趕早英斷為禱。”
這就是后來被外界稱為“逼宮”的兩封電報,也有聲音稱正是這兩封電報令蔣介石“被迫下野”。白先勇認為“逼宮”二字,亦不妥當:“當時國民黨政權(quán)很危險的,我父親認為唯一能救國民黨政權(quán)的就是美國出面調(diào)停,跟共產(chǎn)黨劃江而治。不能再打,國民黨的兵已經(jīng)潰敗了。美國人要出面調(diào)停的話,蔣介石必定下野。他就打電報給蔣介石,那時候這也是大忌諱,父親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其實按照我看的李宗仁回憶錄,蔣介石知道大勢所趨,自己已經(jīng)先提出來下野了。”
“按兵不發(fā)”和“逼宮”,是外界對于白崇禧的誤解,也是蔣介石一直對白崇禧提防的又一顆種子。
被蔣介石騙到臺灣?
1949年12月,白崇禧退至海南島,當時與他合稱“李白”的李宗仁已經(jīng)由香港飛往美國。12月30日,白崇禧在??陲w往臺灣。坊間的說法是,蔣介石邀請白去臺北組閣,承諾給出“行政院長”的官銜,白因此決定飛往臺灣,這是“被騙”。白先勇認為,最終選擇到臺灣,是白崇禧人生至關(guān)重要的一筆:“我父親自己講,這(指去臺灣)是向歷史交代,跟‘民國’共存亡。別人說他被騙到臺灣去,哪那么容易受騙?想到臺灣去做官,我父親是軍人做‘行政院長’干什么呢?‘行政院長’有什么意義?而且他在大陸,國防部長他都做過了,他怎么會貪職去做這個。他跟蔣介石相交四十年,蔣介石對他什么樣,他當然清楚。”
當年的白崇禧有很多歸宿可以選:香港地區(qū),以及美國,甚至是中東伊斯蘭國家,例如“馬家軍”的馬步芳就移居了沙特阿拉伯。李宗仁亦曾警告白“桂系到臺灣無用武之地”。
最終去臺,白先勇認為這是“順理成章”:“中華民國誕生他參加了,北伐他完成的,抗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役他參加了,國共內(nèi)戰(zhàn)打到最后一兵一卒。跟‘民國’共存亡,這是他一生的抱負一生的信仰,到臺灣去,這是他自己的節(jié)操,從一而終。不錯,是蔣介石寫信讓他去的,但是也是他自己要去的。臺灣那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政權(quán)風雨飄搖,共軍隨時可以渡海的,很多人讓他不要去,他還跟我媽媽、兩個弟弟到臺灣去。后來他死在臺灣,是死得其所的,他覺得是死在‘民國政府’的地方。”
章詒和曾經(jīng)問白先勇:“戰(zhàn)事結(jié)束,勝負分明。令尊大人既反共,也反蔣。在毛與蔣之間,最后還是選擇了蔣。”白先勇對此的回答是:“他沒有選擇毛,也沒有選擇蔣,他選擇的是國,‘中華民國’。”
白先勇對記者再次談到這一點:“國就是‘民國’,那是他心中的,從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以來,他保護的‘民國’。他一生都是為了保護‘民國’打仗。”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
(原標題:揭秘:白崇禧為何拒絕指揮國共大決戰(zhàn)?)
(原文地址: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16-01/84279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