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陶宛軍隊進行軍事訓練。
近期,歐洲國家加大在防務領域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包括籌劃設置千億歐元的專項軍事基金、聯合開發(fā)武器平臺、開放基地使用權限等。外媒稱,來自俄烏沖突和美國方面的壓力,讓歐洲安全焦慮驟增,囿于內在分歧和能力不足等因素,歐洲防務自主道阻且長。
加大資金投入
長期以來,歐洲的安全保障依賴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1月15日,美國總統(tǒng)大選正式拉開序幕。民調顯示,前總統(tǒng)特朗普支持率與現任總統(tǒng)拜登持平。報道稱,盡管歐洲一直不愿接受特朗普回歸的可能,但現在不能再無視這種風險,如果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或將回撤軍事力量,減少對歐洲盟友的延伸防衛(wèi)投入,讓歐洲國家自己承擔地區(qū)安全責任。
在不久前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提議設立一個千億歐元的軍事基金,以在特朗普重返白宮時采取相應措施。她表示,應確保歐洲軍事安全成為下一屆歐盟委員會的工作重點,國防成為歐盟三大優(yōu)先事項之一。
針對這一倡議,德國外交關系協會會長沃爾夫稱,千億歐元的軍事基金可以為歐洲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支撐,從而帶來更好的安全保障。
外媒稱,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美國優(yōu)先”政策使跨大西洋伙伴關系陷入低谷,歐洲普遍擔憂美國新一屆政府會重拾對歐洲盟友的激進政策,屆時歐洲防務對美依賴的被動性將再次凸顯。
對此,歐洲多國明確將增加國防預算。德國2024年常規(guī)國防預算將提升至518億歐元(約合564億美元),另有192億歐元額外補充費用,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法國宣布未來7年的預算總額為4133億歐元,較上一周期增加40%。丹麥計劃未來10年在防務領域追加投入1430億丹麥克朗(約合206億美元)。荷蘭國防預算由2023年的150億歐元提高至2024年的210億歐元。
加強防務合作
在增加國防預算來增強內部信心的同時,歐洲多國聯合開展裝備研發(fā)、建立安全合作機制等,增強內部凝聚力,以推動延宕多年的歐洲防務一體化。
2023年底,德國和立陶宛簽署駐軍協議“路線圖”。根據該協議,2024年第二季度,德國國防軍戰(zhàn)斗旅先遣隊將正式入駐立陶宛,并于2024年底組建旅級指揮部,2025年完成約5000名德國武裝部隊人員的長期部署,2027年前進入全面戰(zhàn)備狀態(tài)。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表示,德國此舉是在為歐洲未來的安全狀況提前布局。立陶宛將在連續(xù)數年內花費GDP占比0.3%的資金為德國國防軍提供住房、訓練場和其他基礎設施。同時,德國計劃在愛沙尼亞建立彈藥生產廠。
英國國防部宣布將加強在北歐地區(qū)的軍事存在,計劃在2024年向該地區(qū)派遣2萬兵力。瑞典、挪威、芬蘭和丹麥4個北歐國家組建戰(zhàn)斗機聯隊。歐盟理事會批準通過《歐盟太空安全與防務戰(zhàn)略》,歐洲共同防務建設拓展至太空領域。
外媒稱,與以往美國牽頭北約加強歐洲威懾與防御力量不同,此輪調整由歐洲國家主動發(fā)起并完成,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歐洲國家對當前安全狀況的不安。
除加緊兵力布勢外,歐洲國家在軍工領域也紛紛加強合作。德法意三國組建軍工聯合體,共同推進歐洲下一代主戰(zhàn)坦克項目。意大利在本國預算法案中設立150億歐元項目基金,用于組建多國合作的“歐洲軍工聯盟”。
荷蘭尋求加入歐洲聯合軍備合作組織,意圖在推動歐洲防務合作方面發(fā)揮作用。該組織由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在2001年成立,幾年后西班牙和比利時加入,年度運營預算為60億歐元,涉及A400M運輸機、FREMM多任務護衛(wèi)艦和歐洲無人機等17個項目。
多重因素掣肘
報道稱,歐洲國家看似作出很多努力,但歐洲防務自主進程將受多重因素掣肘。
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法兩國,在歐洲防務自主問題上各有盤算。德國希望在北約框架下開展軍備建設,兵力布局和防務投入都凸顯北約存在的必要性。法國則追求歐洲戰(zhàn)略自主,期望脫離北約,建設歐洲自己的防務力量。
以德法意等國為代表的“老歐洲”與以波蘭為首的“新歐洲”,在共同防務理念上存在分歧。外媒稱,來自政治外交的“離心力”,讓歐洲防務自主道阻且長。
目前看似火熱的軍工合作也存在風險。歐洲聯合軍備合作組織、德法意軍工聯合體等,與美國在全球軍售市場存在競爭關系,未來在技術供應鏈等方面勢必受到美國阻礙。同時,歐洲軍工產業(yè)產能有限,即使產品技術取得突破,也無法在短時間內供應足夠的武器裝備。(石 文)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