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也門政府軍在該國西部沿海地區(qū)引爆了6000余枚地雷和爆炸裝置。政府軍一名官員表示,排雷專家目前仍在這些地區(qū)執(zhí)行排雷任務。
11月25日,敘利亞代爾祖爾東部與哈馬北部分別發(fā)生地雷爆炸事件,2名平民死亡、17名平民受傷。
屢掃而不絕,像伏于地下的毒蛇,說不定哪天就會給人致命一擊,這就是地雷。它曾被稱為“窮國的核武器”,即使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威力也同樣不可小覷。
但是,正如五行相生相克,從地雷誕生的那天起,探掃雷技術也隨之應運而生。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一大批探掃雷裝備先后登上軍事舞臺,成為開辟“生命通道”的利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形形色色的探掃雷裝備。

探掃雷裝備:身手不凡的雷場“鐵掃帚”
■強天林 朱夢圓

圖①俄羅斯BMR-3M裝甲掃雷車;圖②德國“野豬”裝甲掃雷車;圖③瑞典Scanjack-3500掃雷車;圖④哈士奇地雷探測車。
探掃雷裝備的“前世今生”
最早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地雷是防步兵地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國用炮彈改裝成反坦克地雷,以遏制英軍的攻勢,這被認為是最早的反坦克地雷。此后,各國紛紛研制,地雷的種類不斷增加,綜合毀傷效能不斷提高。
有矛就有盾。地雷誕生后不久,便有了排雷的士兵和器具。對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地雷,用金屬探雷器進行人工掃雷是當時最普遍的方法。時至今日,金屬探雷器仍在各國軍隊中發(fā)揮著作用。但是,當時的金屬探雷器錯誤警報率高、效率低,還易造成士兵傷亡。因此,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掃雷新方法、新手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英國在坦克上試裝了滾壓式掃雷器,這被認為是機械掃雷裝備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蘇、美等國相繼在坦克上安裝了多種掃雷器,如英國安裝在“馬蒂爾達”坦克上的“蝎”型打擊式掃雷器,蘇聯(lián)安裝在T-55坦克上的挖掘和爆破掃雷器等。這些掃雷裝備普遍構型笨重,掃雷速度慢,運輸和安裝困難。
20世紀50至60年代,機械掃雷裝備得到迅速發(fā)展,不僅重量減輕、結構簡化,而且連接方式簡單,性能明顯提升。之后的幾十年里,機械探掃雷裝備在作業(yè)寬度、深度和人員防護方面的性能大幅提升,更加專業(yè)的探掃雷裝備紛紛出現(xiàn)。
1994年,芬蘭研制的RA-140DS系列掃雷車,設計有“三防”裝置,能夠使寬3.4米、埋設深度37厘米以上區(qū)域內的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失效。
瑞典陸軍戰(zhàn)斗工程局研發(fā)的BDV掃雷車,能夠探掃埋在地下50厘米的地雷;他們在輕型坦克上加裝的“颶風”掃雷裝置,工作時能以1200轉/分鐘的速度旋轉,擊打地雷和子彈藥,將其引爆摧毀。
除此之外,瑞典還有其他一大批先進探掃雷裝備,如“地雷狂歡者”掃雷車能夠拆卸成獨立部分,便于遠程運輸;博阿·凱特比勒公司研制的“噴火”掃雷系統(tǒng),擁有獨立的動力系統(tǒng),掃雷成功率頗高。
眾所周知,蘇聯(lián)具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裝甲力量,也裝配著數(shù)量龐大的機械掃雷裝備,平均每3至5輛坦克就配備一個掃雷犁或掃雷磙。目前,俄羅斯對新一代掃雷裝備的研制依然在進行,其研制的IMR-2M掃雷裝備裝配在T-72坦克上,用以取代安裝在T-54/55坦克上的IMR工兵戰(zhàn)斗系統(tǒng)。
美軍也研制了掃雷犁、掃雷磙、掃雷導爆索、磁掃雷器等多種掃雷系統(tǒng)。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微型掃雷器,可開辟1.25米寬的安全通道;“灰熊”戰(zhàn)斗工程車前部4.2米寬的掃雷犁能夠排除地下30多厘米處的地雷。
在這一領域,南非DCD PM公司設計和制造的Husky系列地雷探測車也堪稱代表,它出眾的作業(yè)能力受到多國軍隊用戶肯定。
形形色色的掃雷“利器”
世界上較為成熟的掃雷方式除了人工掃雷和機械掃雷,還包括爆破掃雷和電磁掃雷。
機械掃雷裝備一般包括掃雷犁、掃雷磙和掃雷鏈3類。
掃雷犁如同一個鐵耙,能在前進時犁出地雷并推至通路外。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皇家工兵掃雷犁,它由多片犁刀組成并帶有偏轉器,遇到起伏不平的地面,能夠自動調節(jié)犁刀的高低,以確保掃雷徹底。
與掃雷犁相比,掃雷鏈則顯得有些“粗獷”。如瑞典的Scanjack-3500掃雷車、德國的“野豬”裝甲掃雷車等都設計有掃雷鏈。以“野豬”裝甲掃雷車為例,它通過鏈接在滾軸上的24根鏈錘高速旋轉,高頻率地擊打地面,將埋設在25厘米深以上的地雷砸毀或引爆,短短15分鐘就能開辟一條長100米左右、寬4米多的安全通道,以保障裝甲部隊機動。
談起掃雷磙,最典型的當屬瑞典的車轍式掃雷磙,它由高強度鋼材制成,重6噸,能用自重將地雷壓爆,可經受反坦克地雷20次的爆炸,掃除單次壓發(fā)的反坦克地雷有效率達95%以上。以色列曾將其安裝在“梅卡瓦”坦克上,在敘軍的雷場中開辟通路。
機械掃雷盡管有一定成效,但用時相對較長,且容易招致敵人火力集中打擊,所以在交戰(zhàn)時一般使用爆破掃雷法清理雷區(qū),在短時間內為部隊開辟安全通道。英國的爆破掃雷系統(tǒng)“大蝮蛇”,能利用強大的沖擊波將地雷引爆或拋至通路以外,最大發(fā)射距離350米,一次性可開辟寬7.3米、長183米的通路。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耐爆炸、耐觸壓、抗打擊的電子引信地雷大量出現(xiàn),這種地雷只有在接收到坦克等目標釋放的聲、光、電等特殊信號時才會起爆,機械掃雷和爆破掃雷裝備都對它無可奈何。因此各國相繼研制出了“電磁信號模擬掃雷系統(tǒng)”,通過模擬坦克的電磁、紅外、震動信號,誘爆車體前幾米范圍內的電子感應地雷。
這一過程中,人們又發(fā)現(xiàn),單一的掃雷裝備已經難以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于是,多功能掃雷裝備應運而生。如俄羅斯的BMR-3M裝甲掃雷車、法國的K2D掃雷系統(tǒng)等。以法國的K2D掃雷系統(tǒng)為例,它同時配備了掃雷犁、電磁信號模擬掃雷系統(tǒng)、火箭爆破掃雷器和通路標示裝置,在清理雷場時,既能發(fā)射爆破掃雷索開辟通道,又能用掃雷犁和電磁信號模擬掃雷系統(tǒng)排除“漏網(wǎng)之魚”,還能利用通路標示裝置放置指示器,為后續(xù)部隊標識通道范圍。
目前,不少國家已經具備研制生產多功能掃雷裝備的能力。我國研制的某新型綜合掃雷車,集機械掃雷、爆破掃雷和電磁掃雷等手段于一體,已經部署在黎巴嫩維和任務區(qū)執(zhí)行掃雷任務。
無人掃雷裝備成“新寵”
為把官兵探掃雷作業(yè)的風險降到最低,不少國家開始研發(fā)無人掃雷裝備,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
美軍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先后研制出“魔爪”“派克波特”“地雷獵手”等無人掃雷裝備。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使用了數(shù)十種探測、掃雷與排爆機器人,其中第一裝甲師的7臺掃雷機器人排除引爆了1000多枚地雷。
與傳統(tǒng)的掃雷裝備相比,掃雷機器人具有體積小作用大、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掃雷成本相對較低等優(yōu)勢。如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發(fā)的“彗星2號”機器人,采用聲波雷達技術,不但可以探測到普通的金屬殼體地雷,還可以發(fā)現(xiàn)金屬探測器無法發(fā)現(xiàn)的塑料地雷。
2016年,俄羅斯的“Uran-6”多功能掃雷機器人列裝其陸軍工兵部隊,它集多種“功夫”于一身,可以安裝分節(jié)輥、推土鏟、夾持器、后叉車、后鏟和機械臂等多種掃雷用具,可掃雷,可排爆,也可滅火,大大提高了俄陸軍工兵部隊的掃雷效率。
近年來,為響應聯(lián)合國的維和掃雷行動,斯洛伐克、挪威等國家也研發(fā)出了可遙控操作的掃雷機器人。
目前,我國研制的掃雷機器人已有一部分在聯(lián)合國框架下投入國際人道主義掃雷任務中,受到國際社會好評。在這一領域,我國不僅研發(f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掃雷機器人,而且派生出了適應不同地形的多種型號。如適合在沙漠、平原、戈壁等較為平坦地區(qū)作業(yè)的掃雷機器人,適合在灌木叢、山地、丘陵、樹林等環(huán)境作業(yè)的掃雷機器人等。
可以預見,隨著高科技的不斷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在不久的將來,更加“聰明”的無人掃雷裝備會不斷出現(xiàn)。在未來雷場上進行作業(yè)的,除了傳統(tǒng)的探掃雷裝備,還將有更多高智能的機器人。它們或將能形成“自組織”“自協(xié)同”的系統(tǒng),高效決策,相互配合,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區(qū)域范圍掃雷任務。
制 圖:張 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