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明(集美中學高級教師)
還給孩子經(jīng)歷挫折權(quán)利
聽完小梅同學的講述,想到這樣一個故事:草地上有一個蛹,被一個小孩發(fā)現(xiàn)并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上出現(xiàn)了一道小裂縫,里面的蝴蝶掙扎了好長時間,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掙扎的樣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出來。然而,由于這只蝴蝶沒有經(jīng)過破蛹前必須經(jīng)過的痛苦掙扎,以致出殼后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
這個故事印證了心理學的一個理論——— 挫折理論,即一個人不經(jīng)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也就是說,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
有些家長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他們年輕打拼天下時,走了很多彎路,才有了今天的成績,所以,他們要盡其所能從各方面滿足孩子的要求: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充分的愛撫和關(guān)懷、多種多樣的智力投資……
結(jié)果,長期生活在“特別幸?!笨臻g里的孩子,不但對幸福的感覺明顯降低,而且變得特別害怕困難了。有些孩子尚未走向社會,就因受不了一點點挫折而敗下陣來。
其實,我們很明白,總有一天我們將不再有力量幫助孩子走得更遠,一些家長說:“所以趁現(xiàn)在,我還有力氣的時候,我要幫他走得更遠。”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點,當有一天我們對于孩子的“前途”有心無力時,孩子靠什么去繼續(xù)他成長的道路?答案一定不是“靠以前走得很遠”。
我們究竟該給孩子些什么?與其一味保護孩子少受挫折和干擾走得更快,不如幫助他們認識挫折、克服挫折來得更好。要讓孩子接受挫折,就像勸人嘗嘗榴蓮一樣。榴蓮外形嚇人,沒有人愿意碰它。接受挫折就要承受痛苦,可當你嘗過了榴蓮的果肉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甜美。當孩子接受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后,就不會再懼怕艱難險阻。受挫折的經(jīng)歷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因此,有意識地讓孩子經(jīng)受一些失敗和挫折,正是愛孩子的表現(xiàn)。我們提倡家長接納孩子的挫折與失敗,讓孩子有感受挫折的權(quán)利。
建議
 增強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羅文明老師提醒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jīng)的坎兒,那么我們就必須教孩子學會接受挫折。與其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人生中的風雨。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guān)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币虼?,明智的父母應(yīng)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吃點苦”。
第一,從積極的層面上去看問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出現(xiàn)挫折,遭遇失敗是正常的。孩子只有在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才能學會應(yīng)付困難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尊重孩子克服困難的權(quán)利。有的家長總喜歡為孩子代勞,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孩子是一個積極、主動發(fā)展的個體,孩子有能力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為家長,不要剝奪孩子感受挫折、克服困難的權(quán)利。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更像是一個輔導者,陪伴孩子走過遭遇挫折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用“你還記得你做錯了什么”、“我就知道你會這樣”等話語反復說孩子遭受挫折的地方,可以說“我知道你用心了,我更喜歡你戰(zhàn)勝困難的樣子”這樣的話來鼓勵孩子。
同時告訴孩子,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要經(jīng)歷失敗,勇敢的人要懂得從失敗中學習,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讓孩子明白失敗的價值,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向著成功不斷前進。
第三,重視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的教育。如走僻靜小路,最好結(jié)伴而行;如遇壞人打劫,盡快避開,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時大聲呼救;遇到陌生人問路,應(yīng)該怎樣提防被騙;告訴孩子,萬一遇到危險的事情,可以撥打110報警;著火了,怎樣用滅火器滅火……
這些措施其實也是讓孩子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起來的,它需要家長的耐心、恒心、超前的教育意識。
只要家長敢于放手,鼓勵孩子勇于探索,遇到困難時適當?shù)匾龑?、幫助,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明白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在挫折中學會堅強,在挫折中學會自我保護,提高孩子的應(yīng)挫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