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中,原生態(tài)被破壞,綠色空間越來越少,生物物種變得單一,戶外自然體驗場所日趨稀少,而孩子們希望參加的戶外自然教育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調(diào)查表明,孩子們并不希望春(秋)游只是在一個有限的“圍墻”空間內(nèi)看自然,87.4%的孩子對 “植物園中植物識別”、“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大自然的夜空繁星觀測有興趣,還有部分孩子希望能在周末去觀察野鳥、探索石蛋地貌,而不是每天呆在“有電源插頭”的屋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更多同學走進自然,張欣窈還把對課題的探究付諸實踐。她和班上的13位同學一起成立了“HOLD根與芽小組”,參與NGO根與芽北京辦公室發(fā)起的“心田計劃有機農(nóng)耕”環(huán)境教育項目,在城市閑置的土地開設“開心農(nóng)場”。
“通過種植體驗活動,我們在自然中親歷植物的生長過程,并發(fā)現(xiàn)自己每日所需的食物源自哪里、了解吃的東西是怎樣被加工出來的?!睆埿礼赫f,這樣的集體活動已經(jīng)進行了17次。在檳榔社區(qū)遺棄的建筑工地上,他們開辟了一塊約70平方米的工作用地,種植萵苣等蔬菜。
學校每年組織的春游、秋游,是戶外自然體驗教育的最好機會。張欣窈對臺灣戶外自然教育的“學習單”進行了創(chuàng)新、改進,設立了一份“東坪山戶外自然教育”學習單,可以讓中學生在春(秋)游中既學到自然知識,又充分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觀察能力。
張欣窈還和“HOLD根與芽小組”的成員,通過兩個多月周末的實地走訪、資料查閱,繪制了一份廈門綠地圖,這份綠地圖可以“讓更多無法使用網(wǎng)絡的同學有了解自然教育資源的途徑,并尋找到他們心靈的‘秘密花園’”,比如暑假參加夜趣自然體驗,觸摸貢氏赤蛙,聆聽草蛉的鳴叫,感受植物園晚間與白天不一樣的天籟。
檳榔中學校長莊健說,這些年來,學校積極營造科技教育環(huán)境,以科普日、科技月為載體,開展國旗下“科學新干線”講話、創(chuàng)新大賽項目巡回展、“科普大篷車”音像月、科技館進校園等活動,還聘請全國、省優(yōu)秀科技輔導員和科學家開辦面向青少年群體的科學講座?!翱萍冀逃碧厣言趯W生心中播下了科學的種子,在科技類競賽中獲得市級以上獎次450多項,僅青少年創(chuàng)新大賽就獲得了81枚獎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