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提前備課
老師們承認,相對于平時,暑期生活比較寬松,他們“終于有了時間,可以多陪陪孩子和家人”。這個假期,沒有參加培訓的有些老師選擇看書、上網(wǎng)、看奧運。有些老師選擇旅游休閑,釋放壓力,增長見識,成為另一種“充電”。也有些老師在暑期期間,就開始為新學期做好充足準備。
吳錦珍說,在暑假備好開學前兩周的課,已經(jīng)成了自己多年的習慣,“在假期做好備課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夠減輕開學后的工作壓力”。而王中偉說,雖然自己已有22年教齡,對教材很熟悉了,但還是會在開學前幾天備備課。一些年輕老師暑假在備課上則會多花一些時間。導報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不少老師都習慣這樣的“未雨綢繆”,在假期里,他們就開始提前備課,為新學期做好準備。
盡管暑假比較長,但老師們還是表示時間過得很快,他們希望在暑假有更多的時間真正做到自由支配,放松自己,可以把手機關閉,安心快樂地和家人在一起。
新聞鏈接
特級教師任勇:
多聽講座智做“明師”
暑期,學生忙于補習,老師忙于充電。老師充電方式有哪些?特級教師、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任勇認為,聽講座也是一種充電方式。最近,他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就叫做《年輕教師必聽的講座》。書中的講座涉及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學技能、班級管理、教育科研、育人藝術等諸多話題。
講座帶來文化育人的效果
“智者的講座,是美好人性成長必不可少的生命食糧?!眳⒓舆^許多學術會議,聆聽過許多大師講座的任勇說,每場講座,自己都會認真聆聽,細心感悟,深度思索。他認為,講座聽多了,大腦開敞了,知識增多了,教育智慧了,品位提高了,也就有“文化”了。
細細數(shù)來,任勇說自己已聽過100多場講座。在他看來,多聽講座能為走向“明師”奠定基礎。而當教師就要當“明師”,“明師”就是明白之師——— 思想開明,明白事理,不固執(zhí),不迂腐,寬懷大度,理解人心,尊重人性,通曉教書育人之道,他們因此往往能以通情達理的巧妙手段,把學生引向或者導向成才的道路。
任勇提醒說,聽完講座后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理性借鑒,積極思考,先謀后動,在且行且思中走向教育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