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好學生都希望老師與家長做過多的交流,“我的成績單就能說明一切,而且,爸爸媽媽通過家長會定期和老師溝通就足夠了,沒必要組成家委會那么頻繁地接觸,他們和老師太經(jīng)常交流,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好像每時每刻都被監(jiān)視著”。
另外,學習或表現(xiàn)并不那么良好的學生,就為這事“愁”壞了。對于他們來說,家委會無疑是在學校管理的枷鎖上又套上了一層“鎖鏈”。父母對他們在學校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在學校被老師監(jiān)督,回家了還要聽父母的絮叨,久而久之,他們對學校和家庭就產(chǎn)生反感。
凡事都有正反面,當自己在學校受委屈時,通過家長也能向老師尋求幫助。不過,也有家長表示:“我們學校的家委會成員個個非富即貴,簡直就是在‘拼爹’!他們能夠代表所有家長的觀點嗎?”
講堂
家委會是家校溝通的進步
關(guān)鍵是抓住共性形成合力
廈門市教育學會會長許十方認為,家長委員會作為學校與家長之間相互溝通的一種平臺,它的成立是廈門市中小學在家校溝通方面的一個進步。
許十方分析,家委會的成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協(xié)調(diào)家校之間的矛盾,以更好地處理家校關(guān)系。但怎樣正確引導和處理家校關(guān)系,不但需要一個平臺,更需要學校與家長雙方相互協(xié)調(diào),以共同形成合力。
他說,目前廈門市中小學的家委會還是一個不完善的事物,它正處于一個需要不斷被完善的過程,這從家長們的反映就能體現(xiàn)出來:
首先,一部分學校開始覺得家長的意見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其次,有家長認為學校應(yīng)該“放權(quán)”以讓他們對學校管理能有更大的影響力;第三,有學生覺得家委會成了“拼爹”的事……這一系列反映其實都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