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2月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魏文/文 楊靖/圖)為什么孩子離開自己的父母,就變得彬彬有禮,乖巧而善解人意,而且獨立自愛,但若在父母身邊,卻是飛揚跋扈,令人焦頭爛額?
昨日,高一學生家長羅女士給阿文熱線掛來電話,講述了她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困擾:家里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可孩子卻越來越難管。平時在外,孩子尚顯得通情達理,可在家里卻“橫行霸道”,蠻不講理。
是因為做父母的太溺愛孩子,還是因為孩子不體諒父母心?
講述
在家,兒子變得蠻不講理
羅女士(高一學生家長)
大概從初三開始,我就覺得兒子有些變了。變得不像小時候和我無話不說。我總覺得孩子長大了,進入了青春期,自然會有變化,會有自己的思想。但兒子和我們之間隱隱約約的疏離感還是讓我這個當媽媽的覺得很失落——— 兒子之前一直是我的驕傲和快樂。
上了高中,感覺到兒子的學習壓力變大了不少,我們也不忍心為孩子增加額外的負擔。因此,兒子在家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邊很多朋友家里的孩子大抵如此。我們想方設法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但兒子似乎很漠然,大多時候對我們冷眼相待,有時甚至還蠻不講理。
有一天,早晨出門兒子穿得比較單薄,當日氣溫下降了不少,擔心在校晚自習的兒子著涼,那天下午,我和他爸爸一起送了一件比較厚的衣服到學校,在校門口見到我們的兒子非但不領情還一臉不高興,責問“誰讓你們來送衣服的?”更讓人氣惱不過的是,兒子竟然堅決要我們把衣服帶回家。
在家里,兒子很少主動和我們說話,一旦說起來,就免不了和我們頂嘴。在家里,孩子完全一副飛揚跋扈的模樣,是家里的“霸主”,常常把我們的話當成耳邊風。但是,在學校老師的眼里,兒子懂禮貌、很乖巧、很獨立,也很有上進心;在同學眼里,兒子很友好、講義氣,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連同我們認識的朋友圈里,也都說兒子嘴很甜,待人彬彬有禮。
礙于面子,我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破壞兒子的“光輝形象”,面對兒子的“斑斑劣跡”,我只能暗自苦笑。是我們的溺愛造就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還是現(xiàn)在的孩子根本就不懂得體諒父母心?
我就是想不太明白,為什么兒子在外待人彬彬有禮,在家卻如此不可理喻。這些天,聯(lián)想到上個月我看到的那條關于一個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的公務員,在外彬彬有禮,在家暴力忤逆打罵親生父親的新聞,心里就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