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把這樣一門關乎生活品質,關乎生命價值的能力學科肢解得七零八落,然后血淋淋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或者,干脆關起門窗,硬生生地把手頭上的幾本語文書啃出“磚頭”的形狀,好寄希望于它能砸出個前程似錦來,我們就不難理解高中語文教學在變革道路上的顧盼茫然與步履維艱了。
同樣的,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會因為合同書上的“定”與“訂”一字之差而飛走了煮熟的鴨子;為何有人會在大學校園里放出“白毛女應該嫁給黃世仁”的驚世之語來……
面對這些,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除了分數,難道我們不應該給這些即將要接受生活洗禮的學生們多準備些什么嗎?
高中語文教學,應該要回歸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軌道上來!
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就在于學以致用 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幾本語文書就可實現(xiàn),它更像春風化雨,點點滴滴?!奥牎⒄f、讀、寫”這些訓練的形式是必需的,在其間首先要講求一個“悟”字。佛祖的“拈花一笑”是最高境界,不用細說,單說“用”和“甩”兩個字,大家都認得,但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運用起來效果最好,你就不得不佩服那位拔刀相助的紹興師爺了。能對事理看得如此通透,能對文字的表述使用得如此的嫻熟,這就是“悟”的效用——— 所謂的“學以致用”也正是這個道理。
類似的例子歷史上很多,如王安石的“綠”,韓愈賈島的“推”與“敲”,曾國藩的“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等,無不成為美談。一部《二十四史》毛澤東提煉出一句“槍桿子里出政權”,開創(chuàng)了一番偉業(yè);魯迅看到了“吃人”二字,敲響了一記民族靈魂的警鐘。唐僧師徒四人的艱難取經路,現(xiàn)代管理者發(fā)現(xiàn)了人力資源配置的最佳模式;變幻詭異的戰(zhàn)國風云,后人讀懂了錯綜復雜的交際學。山川河流,自然萬物,凝聚了多少人的情思,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經典,這些智慧從哪里來?都是“悟”出來的,這就是語文的素養(yǎng)。
另外,還要講求一個“博”字。曾看過許友金老師制的一則字謎:“呂布作古,畫戟猶存”,謎底是“鄙”字。除了贊嘆作者構思的精巧外,我們還能感受到什么?短短的一個謎面,包含了文字學、古典文學,文字與形象的轉換、空間想象力等諸多因素,沒有廣博的知識作底,又怎能閃亮智慧的光芒?這就是語文的素養(y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