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導報記者調(diào)查,從孩子上幼兒園起,不少家長就 “提著猴子到處趕場”,學畫畫、學技藝、學英語;買房擇校、讀名?!课患议L都希望孩子從一開始就處于領跑的位置。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陸士楨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多數(shù)孩子的成長軌跡都是被父母眼中和社會普遍認可的成才標準所規(guī)約的,孩子沒有選擇的主動權,包括讀什么樣的書、上哪種興趣班,始終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線來學習、生活、成長,這是普遍現(xiàn)象。
玩對孩子成了一種奢侈
家長李女士說,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后,“玩”對孩子就成了一種奢侈。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每天一放學就開始做作業(yè),一直要做到晚上9點多,基本上沒有玩的時間。
在李女士看來,課業(yè)負擔重是孩子不快樂的最大原因。此外,不少大人還會額外給孩子報上一些興趣班,如作文、英語、奧數(shù)或學琴、學畫等,孩子的課余時間都 “泡”在興趣班里。
孩子的課余時間都如何支配呢?據(jù)人民日報與人民網(wǎng)教育頻道推出的“孩子一天有多辛苦”專題調(diào)查結果 (4161名家長參與調(diào)查,其中52%的調(diào)查對象為小學生)顯示,做作業(yè)是他們最主要的任務。31%的孩子每天寫作業(yè)要花3小時以上,28%的孩子花2—3小時,30%的孩子花1—2小時,只有11%的孩子花了不到一小時。
調(diào)查顯示,68%的孩子都參加了輔導班,而且輔導班多半(53%)還是語數(shù)外或是奧數(shù)的課程。
專家認為,孩子玩的天性被剝奪,這是孩子們不快樂的主要原因。沒有時間玩,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不利于孩子自由天性的發(fā)展。
大多家長認為孩子“不快樂”
“你認為自己的孩子快樂嗎?”就此問題,導報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小學生家長。結果,10名受訪家長中,7名直接答復 “不快樂”,一名“不太快樂”,一名“有時快樂,有時不太快樂”,一名“還可以”。
同樣的問題,導報記者采訪了幾名小學老師,均答“不太快樂”或“不快樂”。
不過,孩子對此問題的答復,則沒那么“否定”。周一傍晚放學時分,導報記者在呂嶺小學門口隨機采訪了幾名小學生。“快樂!”“有時快樂,有時不快樂!”沒有一人直接回答:“不快樂!”
一名三年級小男生說,他的學習生活總體來說是“快樂”的?!巴嬗螒驎r最快樂,還有回老家放鞭炮時,也很快樂。作業(yè)寫錯了,被罰抄,最不快樂?!边@名小男生說,他學習在班上屬中上,父母沒給他報任何興趣班。平時在家,一般晚上七八點就可以做完作業(yè),然后再花上一小時預習功課。如果時間早,還能看上一小會兒電視。
另一名三年級小男孩的回答則很干脆:玩的時候都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