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5載
山東籍烈士宋玉親屬在龍海尋親夢圓

宋志坤及家人手捧鮮花來到烈士紀念碑前祭拜
近日,一場跨越時空的尋親之旅在龍海革命烈士陵園畫上了句號。
11月13日,山東萊陽籍烈士宋玉的弟弟宋志坤跨越1900公里,帶著家鄉(xiāng)的山東梨、花生仁等特產,踏上了漳州這片哥哥曾經英勇戰(zhàn)斗并獻出生命的土地。
當天上午,宋志坤及家人在烈士陵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緩緩走到烈士紀念碑前。他們輕輕放下手中的鮮花和特產,眼中閃爍著淚光。宋志坤顫抖著雙手,輕輕撫摸著烈士紀念碑上的文字,仿佛能觸摸到哥哥的身影。
宋玉生于1931年8月,是山東省萊陽市龍旺莊街道人,于1946年3月入伍,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原31軍91師272團1營的戰(zhàn)士??箲?zhàn)勝利后,為了支援全國解放戰(zhàn)場,萊陽先后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參軍運動,共有1萬余名青年奔赴前線,宋玉就是其中一位。1946年春節(jié)剛過,不到16歲的宋玉就瞞著家人偷偷報了名,待到父母知曉時,宋玉已穿上軍裝準備奔赴前線。
1949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發(fā)起了解放廈門、鼓浪嶼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中,許多犧牲的烈士因無法辨別身份,被集中安葬在原海澄(現(xiàn)龍海)革命烈士陵園,宋玉就是其中之一。
據烈士弟弟宋志坤說,宋玉在家里排行第二,是父母最心疼最舍不得的孩子,15歲就偷偷報名參軍。最疼愛的兒子參軍入伍,宋玉父母雖有不舍卻也深明大義,全力支持孩子。在部隊期間,宋玉雖然年齡小,但頭腦機靈、戰(zhàn)術靈活,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入了黨。據同村參加過廈鼓戰(zhàn)役的老兵介紹,部隊發(fā)起沖鋒時,一下子就看不見宋玉的影子,肯定沖到最前面去了。
“哥哥犧牲后,母親天天以淚洗面,哭壞了眼睛,哭傷了身體,家人只知道犧牲在福建,不知道安葬在哪里,這些年一直在尋找,但都沒有找到。”宋志坤說。
宋玉兄弟共四人,如今家里只剩下最小的弟弟宋志坤。“二哥犧牲后,我們家享受過烈屬待遇,那時覺得非常驕傲。”宋志坤說,他從小就以二哥為榮,也曾想像二哥一樣報名參軍。成年后,每當看到父母思念二哥時,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圓父母的夢想,找到二哥的安葬地。
2018年,已是71歲的宋志坤再次嘗試聯(lián)系二哥的原駐地部隊,并報名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尋親,希望借助媒體力量找到親人的安息之所,然而遺憾的是,當時并未如愿。
今年夏天,宋志坤的廈門同學在一次與龍海朋友的交談中偶然得知,海澄革命烈士陵園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龍海革命烈士陵園。這一消息讓宋志坤興奮不已。
很快,宋志坤通過那名同學與龍海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取得了聯(lián)系,并依據山東省萊陽縣革命烈士英名錄的線索,確認了宋玉烈士犧牲于廈門海澄戰(zhàn)斗的英勇事跡。最后,經龍海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核實確認,宋玉烈士的英靈正安息在龍海革命烈士陵園內。于是,宋志坤便攜同家人再次踏上了尋親之旅。
當天祭拜結束后,宋志坤及家人在龍海革命歷史紀念館內聽取了講解員關于那段崢嶸歲月的介紹和宋玉烈士的英雄事跡。他們深情地注視著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展品。“了解了這段歷史,更加明白了二哥當年的英勇壯舉,以后我還會帶著后代來祭拜,讓烈士精神世代傳承下去。”宋志坤說道。
“宋玉烈士是龍海革命烈士陵園集中安葬的77名無名烈士中,第二位‘找到’親屬的。”龍海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表示,該局未來計劃將已確認身份的烈士名字鐫刻在烈士英名墻上,同時在無名烈士碑旁更新烈士事跡,讓更多的無名烈士變成有名烈士,讓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得以傳承和發(fā)揚。(記者 王琳雅 通訊員戴偉國 黃婷婷 文/供圖)
來源:閩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