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紅艷綠的紅綠彩瓷是我國古陶瓷中獨具特色的重要品種,是釉上彩的種類之一。漳州窯紅綠彩瓷畫風粗獷灑脫,是中國釉上彩瓷的一朵奇葩。6月9日—8月15日,天下紅綠彩——古代紅綠彩瓷暨晚明漳州窯紅綠彩瓷特展在漳州市博物館舉行。
漳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林登山說,根據研究,紅綠彩瓷最早起源于金代的磁州窯(今河北邯鄲一帶),元末明初紅綠彩技術傳入江西景德鎮(zhèn),開創(chuàng)了景德鎮(zhèn)釉上彩新篇章,漳州紅綠彩瓷燒制工藝傳承自景德鎮(zhèn)。此次展覽共展出金代磁州窯紅綠彩瓷、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和漳州窯紅綠彩瓷、日本仿燒的紅綠彩瓷等文物約200件(套)。
據悉,漳州窯紅綠彩瓷創(chuàng)燒于明萬歷中期,品類主要有盤、碗、盒、罐、瓶等實用器,常見紋樣有珍禽、瑞獸、花草、人物、山水樓閣、吉祥文字、天干地支文等。相比于景德鎮(zhèn)彩瓷,漳州窯紅綠彩瓷紋飾畫風更粗獷寫意。
2001年,漁民在越南海域發(fā)現一艘沉船。這艘明末中國商船運載的瓷器絕大部分來自漳州窯,有青花、紅綠彩、青花紅綠彩等品種。林登山介紹,漳州窯紅綠彩瓷是外銷瓷,很多是外國定制產品,代表作品如阿拉伯文字紋瓷盤。
明清時期的漳州窯紅綠彩瓷可謂“國貨之光”。17世紀初期,漳州窯紅綠彩產品銷往日本,受到熱烈追捧。19世紀,日本大量仿制漳州窯產品,其中不乏仿制水平高超的作品,甚至達到亂真的程度。林登山說,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辨別日本與漳州窯產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看器物的圈足。“墊砂裝燒”是晚明漳州窯的工藝特征,產品圈足常見嚴重粘砂現象,日本稱這一工藝現象為“砂足”,“砂足”也是日本仿制的重要內容,但日本產品中“砂足”的砂相比漳州窯細,且砂的顆粒粗細和分布較為均勻,缺乏自然感。(劉豐 肖和勇)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