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英名錄

◆張水錦畫像
臺海網3月2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王龍祥 文/圖) 漳州臺商投資區(qū)角美鎮(zhèn)南門村紅色文化館大院內有一面鋼板幕墻,上面刻著115位先烈的名字。這面鋼板幕墻就是“烈士英名錄”,張水錦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在第一位:特等功!
在這份名單里,除了張水錦,還有她的4位至親:丈夫黃進川和三個兒子。在1949年的廈鼓戰(zhàn)役中,一家五口踴躍支前,血染鷺江,為國捐軀,滿門忠烈。
一家五口 血灑鷺江
時針,回撥到74年前的那場戰(zhàn)役!
1949年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攻打廈門、鼓浪嶼的戰(zhàn)役正式打響。群帆揚起,強弓待發(fā)。
張水錦和丈夫黃進川帶領三個兒子一起,駕駛兩條漁船參加了支前船工隊伍,為解放軍部隊運送指戰(zhàn)員和彈藥。
18時,渡海作戰(zhàn)正式打響,上百條漁船,上百根桅桿,上百張征帆,上百名南臺船管大隊(當時南門社成立了“南臺船管會支前船管大隊、渡海敢死隊”)的支前船工和其他地方的支前船工一起,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浩浩蕩蕩地向鼓浪嶼進發(fā)。
在離岸約100米處,一顆炮彈在張水錦的船邊爆炸,她的丈夫黃進川和三兒子黃天足中彈倒下。此時已身負重傷的張水錦毅然接過舵把,和二兒子黃富足一起,各駕一艘漁船繼續(xù)前進。前進中,大兒子黃驢還不時用身體護著解放軍。眼看就要靠岸了,又一發(fā)炮彈襲來,兩條漁船均被炸沉,張水錦、黃驢、黃富足英勇犧牲。一家五口,血灑鷺江,為解放廈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僅存一張“全家福”
今年60歲的黃登朗是南門村村民。對于南門村英烈們的故事,他非常熟悉,而且還時常為前來文化館參觀的團體、個人做義務講解。黃登朗還為文化館搜集了很多用具、照片、證書等烈士遺物。
3月14日,導報記者在黃登朗的帶領下,來到南門村紅色文化館。
展示廳里,有一張模糊的翻拍照片,上面寫著“張水錦一家”。“這是張水錦一家,一家人在廈鼓戰(zhàn)役中,血染鷺江,滿門忠烈!”“全家福”的右側墻壁上,掛著幾張照片。“最上面的那張(畫像)就是張水錦,特等功臣;下面那張,是她的二兒子黃富足,一等功臣;右下角這張‘船工功勞證’是三兒子黃天足的,他也是一等功臣。”黃登朗的手指沿著黃天足的船工功勞證向左移動,指著一張“黃張氏”的船工功勞證說:“這就是張水錦的,她姓張,嫁給了黃進川,所以叫黃張氏。”
通過一條走廊,前面是一面掛滿《革命烈士證明書》的圓形墻,黃登朗迅速找到了黃進川和黃驢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因為他們都是張水錦的親人。
黃登朗介紹,張水錦烈士還有兩個孫子健在,一位居住在廈門,一位居住在龍海區(qū)。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黃登朗介紹,張水錦與丈夫黃進川一家是南門村的村民,靠打漁為生,平日受盡國民黨區(qū)公所及偽警察局和水雷隊駐兵的層層欺壓,對國民黨反動派充滿了仇恨。聽說解放軍要攻打鼓浪嶼解放廈、鼓兩島,就帶著全家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支前船工隊。“這些材料(烈士事跡)都是我岳父黃再旺整理搜集的。”黃登朗說,岳父黃再旺當年也參加了支前船工隊,負責登記那些支前船工的身份信息,“那場戰(zhàn)役我們村近200人參加,27人犧牲,張水錦是唯一的一位女性。大家在戰(zhàn)前動員會上立下誓言:船在人在,只要還有一口氣,一定把解放軍載到鼓浪嶼,趴著也要讓解放軍踩著背,把紅旗插上燕尾山!”
廈鼓戰(zhàn)役三十多年后,黃再旺又對在世的支前船工進行采訪,將支前船工的英勇事跡寫成了回憶錄。老人家這么做,就是要銘記歷史,讓我們世世代代都要記住那些革命先烈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