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20名視障人士在志愿者陪伴下走進漳州古城——
“聽”“聞”“摸” 他們這樣感受城市文明

志愿者為視障人士介紹古城歷史

視障人士手搭肩有序在古城中漫步
臺海網(wǎng)5月2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 大鼓涼傘發(fā)出“咚咚咚”的喜慶聲響,小攤上面煎粿“滋啦啦”出鍋正飄香……4月30日一大早,漳州古城迎來了一群游客,20名視障人士在16位志愿者的陪伴下,從中山公園門口出發(fā),踏上石板路,走進非遺館“聽見”歷史文脈,穿行小吃街“聞出”兒時味道,在志愿互助中近距離感受城市文明。
“是不是到天益壽了?”剛走到臺灣路天益壽藥店門口,視障人士吳錦珠的一句問話令記者感到驚訝。在記者的追問下,吳錦珠道出她的“經(jīng)驗秘籍”:“小時候我就住在附近,牌坊下特別的回音聲場,轉彎后離藥店多遠的腳程,這些都是我的經(jīng)驗。”她說,視障人士的好奇心強,甚至經(jīng)常走進包羅萬象的超市,用手去“看”生活中的萬物。
“憑著感覺拍吧,想把古城街道的繁華和當下快樂的氣氛留在手機里。”視障人士鐘啟生將手機舉在跟前,按住視頻拍攝鍵,原地環(huán)繞一周,再準確無誤回到前進方向,點擊發(fā)送,一條短視頻隨即誕生,一整套動作一氣呵成。他笑著向記者展示他的朋友圈分享,他說:“我喜歡出門,到處走走聽聽,朋友們常常給我點贊,說我方向感不錯。”
“視障人士體會世界的確更需多種感官配合。”龍海區(qū)盲人協(xié)會主席陳海源在方位感游戲中,準確地用鼓槌敲中鼓芯,現(xiàn)場喝彩聲響起。他說:“很多事情其實我們都能做到,當成功時,何嘗不是一種‘觸手可及’的快樂呢。”
“姐姐,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走進燈謎藝術博物館了,這是一座黃色的小洋樓,里面到處是燈籠和燈謎元素……”漳州實驗中學初一學生宋吉鑫正認真講解,視障人士黃珠鳳搭著他的肩膀小心前行。“就算很謹慎地帶領他們,也難以避免出現(xiàn)小磕碰。” 宋吉鑫表示自己雖還不熟練,但已懂得遇到視障人士時該如何為其提供幫助。
“除了引導和講解,我們還設置了撫摸、聞香等互動游戲,加之正向心理暗示環(huán)節(jié)給視障人士帶來內(nèi)在心理營養(yǎng)。”漳州古城省級志愿服務示范驛站站長、薌城實小專職心理健康老師鄭迎春表示,志愿者為視障人士提供幫助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了助人為樂的積極力量。“一路上我們聊得很開心,他們甚至也給我們講起了古城的故事。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這樣的活動不僅增加了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也讓社會看到了這個群體積極向上的樣子。”視障人士家屬劉美鳳也是本次活動后勤工作人員之一,她表示,視障人士不單單需要幫助,他們更希望能回饋社會,進而融入社會。
“視障人士若總不出門,心理壓力便會增大。這樣的活動既能讓他們輕松減壓,又能感受漳州變化。” 據(jù)漳州市盲人協(xié)會主席陳騰文介紹,漳州每180個人就有一位視障人士,之所以社會上鮮見他們的身影,正是因為大部分視障人士不愿出現(xiàn)在喧囂之中,早已習慣了避世生活。“在助殘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希望視障人士能出來走走,感受踏出家門的愉悅和來自社會的溫暖。”
“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辦一場視障人士和肢殘人攜手出門的活動,‘你當我的眼睛,我當你的拐杖’,讓彼此都能得到溫暖和快樂。”在古城北廣場長廊上,抵達萬步終點的陳騰文,已開始謀劃與期待下一場活動。 (記者 李 偉 見習記者 林昕蓉 文 李 林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