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無象院碑記”

象牙村
臺海網(wǎng)1月18日訊 據(jù)東南網(wǎng)報道 大象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動物。目前,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qū)還有少量的野生種群大象,其他地方已難得一見。其實,早在遠古時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包括北方地區(qū)也生活著大象。
南宋以前,在福建南部的漳州地區(qū),曾生活著大量的野生象群,甚至多到“象滿為患”,影響農(nóng)民耕種。北宋彭乘《墨客揮犀》記載:“漳州漳浦縣地連潮陽,素多象,往往十?dāng)?shù)為群,然不為害,唯獨象遇之逐人,蹂踐至骨肉糜碎乃止。蓋獨象乃眾象中之最獷悍者,不為群象所容,故遇之則蹂而害人。”
到南宋時,漳州一帶象患仍很嚴(yán)重。朱熹知漳州時,在任上寫的《勸農(nóng)文》記載:“本州內(nèi)荒田頗多,蓋緣官司有俵寄之?dāng)_,象獸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戶不敢開墾。”
在農(nóng)耕文明時代,土地和糧食是民眾的命根子,于是當(dāng)?shù)卣疀Q定捕殺野象,同時鼓勵民間也進行捕殺。
南宋的吳萃在其筆記《視聽抄》中,詳細地記述了與漳州毗鄰的潮陽象患和當(dāng)?shù)氐睦习傩罩品跋蟮霓k法。由于朝廷的捕獵及其對民間的鼓勵,野象慢慢減少了。
在探尋漳州古野象群的蹤跡時,記者聽到最多的莫過于“無象庵”的軼事。潮州與漳州毗鄰,唐代的韓愈守潮,當(dāng)?shù)厮叾嘤绪{魚傷人,韓愈便寫下了著名的《祭鱷文》,自此鱷魚絕跡。而漳浦的梁山古代常有野象出沒,危及行人,盤陀嶺又是當(dāng)時閩粵的主要通道,野象的存在給這條通道造成很大的威脅,潮州太守黃定經(jīng)過此地的驛鋪時,受到韓文公的啟發(fā),給驛鋪邊的一座寺廟題名“無象庵”三大字,自此之后,野象果然不復(fù)出現(xiàn)。
記者一行在漳浦盤陀嶺下多次走訪,終于找到傳說中的“無象庵”的位置,庵早已不存了,只剩下一塊《重建無象院碑記》的石碑孤零零地躺在野草叢生的遺址上,字跡模糊。
幸好,漳浦縣博物館館長藍杰聰提供了碑記的拓文:“宋高宗紹興間,漳州守傅侯伯壽以漳南土?xí)缛讼。斡陯篃煹┫蛔?,百里之間,茆肖相望,居民斷絕,行者病之,于是立庵于縣南八都盤陀嶺下,以聚居民……本庵地界象獸不時出沒,居民行客往往被患,時有潮州守黃侯定經(jīng)過,大書‘無象庵’三字,揭于楣間,由是象獸屏跡。識者謂韓公驅(qū)鱷以文,黃公驅(qū)象以字,皆至誠所感,非偶然也……”
“碑文佐證宋朝時漳浦一帶確實象滿為患,但肯定不是被黃定的‘無象院’三個字所驅(qū)走的。”漳州海峽文史館館長江煥明說,歷史上,盤陀嶺上野象出沒,村民和過往者深受其害,故有“無象”的美好期望。黃定路過時,大象已經(jīng)變少了,他只是聽聞之前象患之事,所以特意給庵廟題名“無象庵”,此處的驛鋪名亦稱為“無象鋪”。由于數(shù)百年的演化,無象鋪已演變成閩南話諧音“牛上埔”。
漳浦還有一個地方,古代為交易象牙的市場,現(xiàn)已成為石榴鎮(zhèn)轄下的一個建制村象牙村,不過群眾仍是習(xí)慣稱之為“象牙圩”。
平和縣有象湖山,云霄縣有象坑,漳浦縣有象洞……許多地方史志專家對一些古地名加以考證后普遍認為,這些含象的地名基本與古漳州野象群有關(guān),反映大象在漳州活動的蹤跡。
南宋以后,隨著人口增多及官府鼓勵捕獵,大象越來越少了,再隨著氣候的變化,象群逐漸南遷,慢慢退出漳州,退出福建境內(nèi)。元代以后的史志中,就再也沒有見到大象在福建、在漳州活動的記載了。(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蕭鎮(zhèn)平 通訊員 劉思考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