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2月21日訊 據(jù)漳州新聞網(wǎng)報道 2021年12月21日23時59分左右,我們將迎來冬至節(jié)氣。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名"冬至",在閩南也稱“冬節(jié)”。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qiáng)盛,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在土里過冬;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種,鹿是山獸屬陽,糜是水澤之獸而屬陰。冬至一陽生,故糜感受到陽氣,頭角也自動脫落;深埋于地底的水泉,由于陽氣初生,開始流動。
冬至這天,閩南地區(qū)除新喪之家外,家家戶戶都要做“冬節(jié)圓”。將糯米浸泡一晚后磨成漿放入干凈的布袋中,扎緊袋口后壓上重物,將米漿中多余的水分壓出,米漿便成濕塊狀,閩南人稱其為糯米粞,也是冬節(jié)圓的原料。在泉州沿海盛產(chǎn)番薯的地方,還會在其中加入蕃薯粉,做起來的丸子不會太軟粘。
漳州的冬節(jié)圓多為甜的,且不帶餡,因此做冬節(jié)圓只需糯米粞和紅糖就夠了。將一小塊糯米粞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后放入其余的糯米粞中,均勻混合后就可以搓圓啦。最后將搓好的圓子放入融好的紅糖漿中煮熟就可以食用了。
而泉州的冬節(jié)圓則多為帶餡的,分甜和咸兩種,甜餡是用芋頭、番薯、柑橘皮等加糖制作而成,吃時再加少許花生碎和蜜漬的桂花。咸餡則是用麵線加瘦肉、蠔仔等制作而成。泉州人還會在冬至這天,在糯米粞中加入紅粬或色素,制成不同顏色的丸子,捏成形態(tài)各異的丸子供孩子們玩耍。
閩南人有“冬至,先三二日以糯米舂粹曬干,至日作湯圓,具筵祀先人”的說法。漳州人會用一碗煮熟的冬節(jié)圓祭祀家中的灶君、地基主等大小神袛。有些地方還會將煮熟的紅色湯圓粘貼到門楣、灶臺、水缸、窗、櫥等人們認(rèn)為有神靈的地方,以此祈求合家平安。在泉州,一般是將餐后留下的湯圓粘貼在門上和床邊,俗稱“敬門神”和“拜床母”。
當(dāng)然,熱愛食補(bǔ)的閩南人也會在冬至這天進(jìn)補(bǔ)。“冬節(jié)有食補(bǔ),春來勇如虎”,閩南人認(rèn)為在冬至這天進(jìn)補(bǔ),來年春天就不畏懼寒冷。閩南人一般會選擇鴨肉、牛肉或羊肉加以當(dāng)歸、八珍等藥物煲湯。而泉州人還會在冬至這天吃姜母鴨,吃完通體溫暖,寒意盡失。
另外,冬至后天氣會更為寒冷,首先要做的就是防寒保暖,多穿衣物,外出時注意頭部和足部的保暖,最好帶上帽子、口罩。
冬至·諺語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
立冬發(fā)霧冬至雨。
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
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詩歌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yuǎn)行人。
《冬至日獨(dú)游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dú)來。
《念奴嬌(冬至夜作)》
【宋】仲并
灰飛山解竹。慶群陰消盡,新陽來復(fù)。云物呈祥連瑞靄,煙氣紛紛馥馥。紫陌香衢,朱檐影里,羅綺花成簇。嶺梅驚暖,數(shù)枝爭綻寒玉。
有人裊裊盈盈,今朝特地,為我新妝束。嬌倚銀床添繡線,長喜修眉舒綠。不道多情,錦屏羅幌,難得歡生足。誰知今夜,玉壺銀漏催促。
《一剪梅(冬至)》
【宋】程垓
斗轉(zhuǎn)參橫一夜霜。玉律聲中,又報新陽。起來無緒賦行藏。只喜人間,一線添長。
簾幕垂垂月半廊。節(jié)物心情,都付椒觴。年華漸晚鬢毛蒼。身外功名,休苦思量。
來源: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