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3月27日訊 據閩南日報微信報道:
葉惠枝,漳州高新職業(yè)技術學校(原二職校)教師。
葉思泓,漳州一職校教師。
她們是母女,是人民教師,還是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
葉惠枝與葉思泓
2012年,葉惠枝首次踏上支教之路,成為寧夏固原市彭陽四中體育老師。
2013年6月寧夏支教結束,葉惠枝回來漳州,依然牽掛“大西北”。去年4月,葉惠枝再次出征,踏上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之路。此時,她已臨近退休。
葉惠枝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女兒,今年2月底,葉思泓成為對口支援寧夏中衛(wèi)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
教授電工基礎專業(yè)課程
母親與女兒相隔近2000公里
同在支教
閩南春光明媚,遠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吉木薩爾縣卻依然大雪紛飛。3月25日下午,一位來自漳州援疆教師的善舉,溫暖了吉木薩爾縣第二中學師生的心。漳州高新職業(yè)技術學校(原二職校)高級體育教師葉惠枝向吉木薩爾縣第二中學捐贈了50個極限飛盤,價值5000元。
極限飛盤是近年興起的一種新鮮有趣的體育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訓練眼手并用的反應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和團結協(xié)作,緩解緊張學習帶來的壓力,更符合當前疫情中的體育教學。
為何要向對口支援的學校捐贈體育教具?葉惠枝說,所贈飛盤對學校的幫助微不足道,但卻可以展示漳州教師支援西北教育的熱情。
“這邊許多老師的敬業(yè)精神感染著我,同學們努力拼搏的身影打動著我。我感謝國家的援疆政策讓我們相遇,希望能為這邊的體育發(fā)展出點綿薄之力。”而當地學校的師生點贊葉惠枝,稱其“心懷大愛,無私奉獻”。
葉惠枝今年54歲,接近退休年紀,仍毅然踏上支援大西北的道路。這并不是她第一次到大西北支教,也不是葉惠枝第一次向支教的學校捐贈體育用品。早在2012年,葉惠枝就響應國家號召,到寧夏固原支教,在所在學校組建了籃球隊,向24名男女籃隊員捐贈了24套運動服等裝備。
值得一提的是,葉惠枝的支教精神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女兒——漳州一職校教師葉思泓。葉思泓主動申請加入支教大西北的隊伍,于今年2月底,成為對口支援寧夏中衛(wèi)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教師,教授電工基礎專業(yè)課程。
葉思泓說,在母親葉惠枝身上,她看到了一名支教教師的堅守和付出,感受到不忘初心、甘于奉獻的“山海情”。“我希望以母親為榜樣,接過愛心的火炬,延續(xù)奉獻的熱忱,把我們東南沿海地區(qū)較先進的教學成果、理念帶給西北的孩子們。”葉思泓說。
葉惠枝、葉思泓——
教師·母女·戰(zhàn)友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葉惠枝和葉思泓,是母女,是人民教師,還是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
“風風雨雨沙沙雪雪氣喘吁吁凍手凍腳。”這是葉思泓最近的一條微信朋友圈,配圖是她凍得紅腫長瘡的雙手。“最近這邊遭遇了近年來最大的沙塵暴,早上醒來,窗外黑黑黃黃的,分不清白天還是黑夜。”剛到寧夏不久,惡劣天氣就給葉思泓來了個“下馬威”,但她沒有退縮。
“這讓我體會到了我媽媽當時支教寧夏的艱辛,他們比我們現在更苦,至少我們現在住宿等硬件條件好很多了。”葉思泓說,她和媽媽通電話,媽媽支招教她如何應對這樣的惡劣天氣。
葉惠枝的思緒回到了2012年——
那是她首次踏上支教之路,成為寧夏固原市彭陽四中的體育老師。“學校是新蓋的,但教師的住宿條件還比較差,公共廁所衛(wèi)生條件差,缺水,好多天才能洗一次澡,還經常遇到沙塵暴。除了水土不服,還有語言不通等困難。”
踏上征途之前,葉惠枝雖已做好心理準備,但實際條件比她想象中的差。到大西北支教的初心和當地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她堅持了下來。“人生道路很長,一輩子總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到艱苦的地方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收獲豐富的人生經歷。”
“當時早上天還沒亮就起來帶孩子們跑操。孩子們非常珍惜每一次上體育課的機會。當時我?guī)蛯W校組建了籃球隊,得知要去縣里比賽,孩子們高興極了。為了鼓勵孩子,我自掏腰包,購買了24套運動服、運動鞋。”
孩子們不負眾望,一舉奪下冠軍,這讓葉惠枝覺得,當時到寧夏支教是多么正確的決定,她給孩子們帶去的不只是更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方式,還激發(fā)了孩子們的體育熱情,更加積極向上,勇于拼搏。
下雪天,葉惠枝堅持給當地學生上體育課
2012年,葉思泓還是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雖然無法親身經歷母親的支教過程,但母親在寧夏支教所做的點點滴滴打動了她,并在她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開始萌芽。
大學畢業(yè)后,葉思泓成為漳州一職校電工基礎專業(yè)的教師。“要成為一名支教教師,首先得是一名優(yōu)秀教師。”葉思泓把心思都花在教學上,教學成果受到學校師生的認可。幾年間,她數次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班主任”和“德育先進工作者”等。
葉思泓在寧夏中衛(wèi)職業(yè)學校支教
臨近退休葉惠枝又一次選擇了“大西北”
2013年6月寧夏支教結束,葉惠枝回來漳州,依然牽掛“大西北”。去年4月,葉惠枝再次出征,踏上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之路。此時,她已臨近退休。來到新疆吉木薩爾縣二中,她承擔起了八年級三個班的體育課和校田徑隊訓練工作。
總有人問:“葉老師,這么大年齡了,怎么還跑到新疆支教?”葉惠枝爽朗地說:“我不老呀,我有寧夏的經驗積累,在新疆的工作一定會做得很好!”來到新疆,葉惠枝努力適應當地空氣干燥、氣溫多變的環(huán)境,不懼酷暑嚴寒,堅持戶外教學。
冰天雪地里的體育課
“這幾天我們都是在下雪天里上體育課,對我來說是很不一樣的體驗,孩子們熱情高漲,讓我更有動力了。”葉惠枝耐心細致地給學生指導每一個細小的動作,用摯友般的聊天方式來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我的教學特點是把游戲融入平時體育教學中,鼓勵學生管理自己,提升自我體育能力。”
同為體育組的其他老師考慮到葉惠枝的年齡,起初并不同意她帶田徑隊訓練,但拗不過葉惠枝的堅持。“學生學會投擲鐵餅,讓長槍飛得更遠,那種動感的美總是讓我樂此不疲。”除了體育課,學校里的各種活動總能看到葉惠枝的身影,她還積極參與學校的聽課、評課、教研活動,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吉木薩爾縣二中的體育教學發(fā)展出謀劃策。
除了體育教學,葉惠枝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三進兩聯(lián)一交友”活動,經常與學生們談心、聚餐、走訪慰問貧困學生家庭;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與學生家長建立溝通聯(lián)系,及時了解、反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
我從他們的眼中看到渴望知識的眼神這讓我很感動
帶著葉惠枝傳授的教學方式、與學生溝通建立感情的經驗,葉思泓投入到寧夏中衛(wèi)職業(yè)學校的教學中,“這里因為條件較差,孩子們更珍惜學習的機會,我從他們的眼中看到渴望知識的眼神,這讓我很感動。”葉思泓說,雖然現在和母親相隔近2000公里,但同在支教,讓她感受到“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而母女倆最近在教學之余,追起了福建對口支援寧夏的扶貧熱播劇《山海情》,里面的劇情讓她們似曾相識,又深受鼓舞。“相比電視劇里的扶貧干部、支教教師,我們做得還不夠,這也讓我們不斷思索,如何把支教工作做得更好。”葉惠枝說。
葉思泓說,母親和當時支教的彭陽當地老師、學生仍然保持著聯(lián)系。他們得知葉思泓也到了寧夏支教,熱情地邀請她過去看看。“這里距離我媽媽當時支教的學校有280公里左右,有空我一定要去看看,在福建對口支援干部多年的努力下,經歷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來源:閩南日報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