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為母親向林釬求詩,長詩影印圖現(xiàn)在就掛在閣老樓內(nèi)林公家祠正廳的墻上。張晗 攝
抵靖城溯流迂曲,望見文昌塔便心安了
西溪上游支流多、水量大、急彎多、暗灘多,雖然只有三十多里水路,木船卻艱難地行進了一整夜。不過,望見了文昌塔,便心安了——距離南靖縣衙所在地靖城不遠了。蔡建南指著天寶和靖城交界處附近的文昌塔,篤定地說:“文昌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塔高21.9米,是江船航行的重要標(biāo)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標(biāo)塔,也是靖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徐霞客在船上一定看到了它。”推開塔底大門,我們借著手電筒的燈光讀著石碑上的文字,登上塔頂眺望西溪。蔡建南說,建文昌塔是為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也是為了提示過往船只注意水文變化。
歲月是一只巨掌,不僅揮散了當(dāng)年船夫的吆喝聲,也撫去了徐霞客當(dāng)年登岸的古碼頭遺跡,竟連靖城古縣城的原貌也揉搓得不剩一兩分。徐霞客族叔徐日升代理南靖縣令時的縣衙在哪里,如今無處可考,《南靖縣志》也未曾留下關(guān)于徐日升的只言片語。蔡建南說,靖城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遭日本飛機轟炸,所以南靖縣城所在地就搬到了山城,成為全國唯一因日本空襲而遷縣治的縣城。
《徐霞客游記》中兩次關(guān)于漳州的記載也都止于“抵達南靖”,再無記敘。徐霞客的背影,隨著他翻飛的衣袂,在靖城的時光深處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