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進聰在污水處理點建設項目工地探討施工方案
臺海網5月3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4月13日,在長泰縣美宮村村口,一輛小型貨車行駛在通往縣城的村道上,“以往村里的道路全是泥土路,晴天是塵土飛揚的‘土路’,雨天就變泥濘的‘水泥路’?,F在好了,路很寬,很平整,也很干凈,進出非常方便。路通了,我家茶葉的銷路也通了。”正要趕往縣城談生意的林寶盛高興地說。
美宮村,位于廈漳泉三地交界處,因為偏遠閉塞,曾被形象地稱為“三邊村”,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是村民對外來往的唯一通道,但如今,一條條硬化公路將分散的各個村小組連接起來,水泥路和橋將一座座小洋樓連接起來,美宮村一躍發(fā)展成為“富裕村”,先后喜獲“國家生態(tài)村”“福建省生態(tài)村”等稱號。
這得益于2018年福建省勞動模范、美宮村村支書林進聰多年的努力。“2006年,我當選美宮村村主任,在當年的就職大會上,我對全體村民承諾,任期3年內,村道條條通水泥路。”見到記者,林進聰打開了話匣子。
承諾簡單,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村集體經濟入不敷出,欠著40多萬元的外債,村部連一套像樣的辦公設備都沒有,人心聚不齊。”林進聰說,“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籌措修路錢。”當時的美宮村基層組織渙散,對林進聰這位“新官”能否勝任村主任一職的質疑聲此起彼伏。面對質疑,林進聰用本事說話,在上任第一年,便多方籌措資金200多萬元。
有了資金,修路進程卻還是一再擱置。原來其中一條路正好穿過一位老村民林阿伯家的田地,而他始終不愿讓出。“守著一畝三分地,不走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是一種遺憾。要是走不到縣里就要走到林墩看看,走不到林墩也要走遍美宮村看看,修路是為了方便大家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時任村主任的林進聰耐心勸說,還時常到家中了解情況。
“我相信堅持下去就能做到!”林進聰說。果不其然,一段時間后,林阿伯被打動。“那你們賠多少錢給我?這賠償款什么時候到位?”面對最終的質疑,林進聰說:“一定按照規(guī)定,給您賠付款,款項沒到,盡管找我!”在林進聰的滿腔誠意和不懈堅持下,林阿伯終于同意讓出田地修建水泥路。
經過這件事,村里人漸漸了解這位村主任執(zhí)著修路的苦心。在隨后的三年里,美宮村共建設22.8公里水泥路,實現了水泥路“進村入戶”全覆蓋,林進聰也完成了對村民的承諾。
水泥路通了,卻只是開始。村里有大量的豬圈、牛棚、旱廁等,環(huán)境臟亂,村民怨聲載道。“曾經,一戶村民4平方米的牛棚堵住了另一戶村民進出的大門,被堵村民先后跑了48趟,并拿出2800元,只求家門除“堵”暢通,但一切盡皆無功而返。”談及當年,林進聰的言語中依然飽含無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