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的貨運年代
時光,回到36年前。
1981年,24歲的楊家平從部隊退伍,成為一名鐵路職工。早在1954年鷹廈鐵路開工建設時,其父親——從朝鮮戰(zhàn)場歸來的鐵道兵,參加了這一鐵路工程建設。人們不曾想到,父輩參與修建的鐵路,楊家平用大半生的青春年華來守護。在鷹廈鐵路福建華安至長泰區(qū)間段,楊家平輾轉多個小站,一直干到60歲。
楊家平在磹口站工作時間最長。彼時,磹口站還是個四等小站,可辦理貨物發(fā)送和到達,曾經(jīng)繁華一時。比楊家平晚10年入職的王志明依然記得,當年從磹口站發(fā)送的木材、香蕉車車爆滿,從外地運來的肥料、大宗物資源源不斷。
鷹廈鐵路開行之后,縱貫華安境內的近百公里鐵路沿線設了十來個停靠站,一些站點可辦理客運、貨運,漳州北部小城華安縣此間一改閉塞舊貌。當年的磹口站有二三十個職工,每天上百趟列車在這里???,熱鬧非凡。楊家平說,工作雖辛苦,不覺得孤單。
繁忙背后,變革風行。1986年8月起,鷹廈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開工,持續(xù)至1993年12月底。這項工程讓鷹廈鐵路一改老舊、低效的運營狀況,成為當時華東地區(qū)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