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9月21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 中秋夜是一年中最溫柔的夜,月亮是這個節(jié)日的主角,古人在月海中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留下了很多與之有關(guān)的精美文物。福州市博物館里也有四件這樣的文物,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四件寶貝如何“訴說”古人眼中的溫柔月色。

“風(fēng)花雪月”瓷枕。
“風(fēng)花雪月”瓷枕
“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這是宋詞“婉約派”代表詞人周邦彥筆下描述的瓷枕清涼。在中國古代,瓷枕不僅是夏季納涼的實用工具,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集實用與美于一身的古代陶瓷藝術(shù)品。市博的閩都華章廳里,也有這樣一抹浪漫的清涼——宋“風(fēng)花雪月”瓷枕。
瓷枕長17.5厘米,寬14厘米,高8厘米,呈腰形,枕面施白釉,枕壁施褐釉,刻有“風(fēng)花雪月”四字草書。
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瓷枕上的“風(fēng)花雪月”不僅起到簡單裝飾作用,還巧妙又貼切地將四季串聯(lián)起來,以四季為枕,以美景入夢,就著月色沉沉睡去,古人真是浪漫而又有詩意??!

海天初月硯。
海天初月硯
這是一塊收藏在福州市博物館的清朝趙國麟題銘的海天初月硯,長18厘米,寬15.8厘米,厚4厘米,上小下大,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石紋呈紺紫間雜丁香綠斑,正面周緣上部粗勾勒祥云紋,下部精雕海水紋,硯面云水之間平整面辟圓為月。
以月為硯堂,圓月與云朵間下凹部分恰為硯池,好似深邃的夜空云霧裊繞,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一輪明月正從海面上冉冉升起,寓意“海天之初月”。硯臺構(gòu)思別致,雕工精湛,刀法傳神,堪稱清代上佳之硯雕藝術(shù)作品。
海天初月硯最出名的莫過于乾隆御制的仿漢未央甎海天初月硯,為乾隆御制仿古硯六方一套之首,《西清硯譜》上曾有記載。
據(jù)專家介紹,從乾隆一直到嘉慶、道光、咸豐都可見到皇帝將御硯賞賜給公卿大臣的記載,而這當(dāng)中常有海天初月硯的身影,不過這些硯臺大都沒有刻御題詩,通常用于賞賜。那收藏在福州市博物館的海天初月硯的題銘者趙國麟又是何許人也?
趙國麟,山東泰安人,世稱“趙閣老”,康熙四十五年進士,歷任福建、安徽巡撫,刑部、禮部尚書,乾隆四年拜文淵閣大學(xué)士。
趙國麟一生學(xué)識淵博,喜歡藏硯,著有《云月硯軒藏稿》。古硯中經(jīng)過趙國麟題銘收藏的,大多為佳品。這位三遷福建布政使,后又任福建巡撫的清朝重臣所題銘的這一方海天初月硯是否也來自于皇帝的賞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