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6日訊 據(jù)“臺江史志”微信發(fā)布 上下杭,也稱“雙杭”,百年前就是福州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也是福州對外商貿(mào)重要的航運碼頭,因此造就了河道發(fā)達、橋多的特征。
在上下杭三捷河畔矗立著一座斑駁古橋,它見證了上下杭的滄海桑田,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三通橋。
“門面擔當”
三通橋
三通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橋長36.7米、寬3.1米、高6.37米,敞肩式石構(gòu)拱橋,二墩三孔橋墩為船形,頗具氣勢。
橋欄石板有“嘉慶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題刻。
所謂“三通”,是指城內(nèi)的三條小河通過此橋,東通小橋(達道河)、西通三保(三捷河)、南通新橋仔(新橋仔河)。
張真君祖殿
漲潮時,三條小河的潮水匯聚于此,在三通橋北側(cè)張真君祖殿前,形成“河水兩頭漲”的匯潮獨特景觀。
這也是福州諺語“圣君殿水兩頭漲,涌出黃金滾滾來”的由來,迎合了商人“財源滾滾”的吉利口彩。
每到重要節(jié)慶日,三通橋更是“盛裝打扮”,上演諸多精彩節(jié)目,游人、古橋、美景自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古橋不語,流韻悠長,或許,“三通”應(yīng)有新解,它不僅
來源:臺江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