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浠在一張復園路航拍圖上繪制的插畫,拉開的拉鏈對應的新的復園 路寬度。 受訪者供圖
看見它
——時光里的老倉山
繪本有十數(shù)頁,每一幀畫面,福州人都會覺得熟悉無比。陳浠畫的是以復園路為半徑的福州日常,一些尋常、也許即將消失的城市風景:老倉山的食雜店、修鎖鋪、老民房……夏日坐在柜臺后打盹的店老板,暑期困在家里和流浪貓作伴的小孩……
她形容這個繪本是由春到冬,從復園路“生長”出來的。坐在“復園里1號”中,陳浠翻著書頁回憶道:“這一頁就在離這里不遠(指窗外),這只貓也就是這附近的……”
繪本的第一頁畫了一長溜的椅子。陳浠說,這是福州的“社交椅”:在倉山,老居民喜歡把家里的老藤椅、舊沙發(fā)、老木凳擺到戶外,這些各形各色的椅子構(gòu)成的是他們的社交圈子。有椅子在,就有溫暖和煦的煙火氣在。
“它是送給倉山的,送給不同年齡的我們自己。”陳浠說。
讀懂它
——故事背后的故事
為什么復園路會擔綱一部繪本的隱形主角?
華東理工大學教師,福州老建筑百科網(wǎng)站長林軼南說,復園路是倉山區(qū)中部的一條小路,因路上的歷史建筑院落“復園”(今復園新村)而得名。復園路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倉前山南麓發(fā)展的見證,在這里置地建房的居民大多來自郵政、海關(guān)、銀行、醫(yī)院、軍政等系統(tǒng),是當年的“摩登”人群。時至今日,復園路沿線還留存了一批民國時期的西式建筑。
復園里1號就是這條路上的歷史建筑之一。陳浠和伙伴們在復園里1號進行的社區(qū)營造不到一年,就傳出復園路要拓寬的消息。為了留住這條路,陳浠和伙伴們策劃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多一個角度看倉山”“復園路國際藝術(shù)節(jié)”“復原力美術(shù)館”,喊出了“邀請10000人為一條路”的口號。在多方努力下,復園路的改造最終為歷史建筑讓了路。
但是,城市仍在急速地改造和變化中,復園里1號和復園路將來究竟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面貌,依舊是個未知。這個未知也是繪本中留白,每個讀到它的福州人,也許都有機會為復園路將來的樣子添上一筆。
這也是陳浠把復園路畫進繪本的動力,“用自己的方式為城市發(fā)聲,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看見自己身邊那座‘看不見’的城市。”
她說,她的下一部繪本《藍》也已啟動。復園路會再次被聚焦,而更多福州街巷生活的橫切面,也將被記錄進繪本當中。(記者 翁宇民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