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串珠公園游玩。
一個個沿河串珠公園,是水系治理帶給市民的福利之一。依托拆出的兩岸空間,以步道和綠帶為“繩”,以塊狀綠地為“珠”,串珠成鏈,隨水脈蜿蜒流轉,讓“綠色珍珠”成為福州獨有的生態(tài)休閑空間。
“兵團式”拆遷、“卷地毯”施工,上截中疏下排綜合施策,清淤截污補水多管齊下,風廊水帶綠道立體貫通……治水的“大動作”,讓臺嶼河、晉安河、五四河變了模樣。
如今,93條河道建成開放、23條正在驗收、20條準備啟動驗收,新建截污管線240多公里、改造排污口4023個、清淤295萬立方米……近3來,悠悠福水與有福之州見證著彼此的變遷。隨著主干河道即將實現(xiàn)驗收全覆蓋,結合舊屋區(qū)改造,49條支流的整治也進入攻堅階段,管網修復、污染源防控、雨污分流等改造齊頭并進,榕城水脈呈現(xiàn)新氣象。

工人在屏東河安裝管網。

改造后的屏東河。
長效管理護“健康”
治理治理,既要治,更要理。面對來之不易的治水成果,如何實現(xiàn)長久鞏固、長期惠民?福州在治水之初,就考慮到了答案。
PPP項目生命周期為15年,其中建設期2至3年,運營期12至13年,按效考核付費,有效避免了建管脫節(jié)。
全省首創(chuàng)的城區(qū)水系聯(lián)排聯(lián)調中心,整合管水權限,統(tǒng)籌調度全城上千個湖、庫、泵、閘、站,將防洪、排澇、調水、治污等集于一身,邁開一體化、智慧化管理新路。
大數(shù)據(jù)分析、云平臺計算,在這個“智慧大腦”中,布防不再“漫天撒網”,調度也不是“盲人摸象”,汛時排水防澇,非汛時納潮引水,把“營養(yǎng)”適時、適地、適量輸送,讓水多起來、動起來。
通過納潮引水,目前每日可向城區(qū)引入清水約2100萬噸,內河水位平均抬高1.2至1.8米,主要內河流速達0.15米/秒以上。這一模式,讓內河調蓄效益提高了30%,年節(jié)約電費約2300萬元。此外,通過科學調度及澇點治理后,市區(qū)范圍內未再出現(xiàn)長時間、大面積積澇,主城區(qū)逢大雨常澇的面貌得以改觀。
與此同時,我市創(chuàng)新實施了“政府河長+企業(yè)河長”的“雙河長制”,配以“百姓河長”、專業(yè)化城區(qū)水系巡查隊,依托新版《福州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長效管水的步子愈走愈穩(wěn)。
漸入佳境的福州治水,需要你我共同參與。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對內河水質水位保持、內河主題文化建設、水系監(jiān)督管理等工作有相關意見建議,也歡迎您提出寶貴意見,為榕城的水清河暢支招。
》》福州日報社開通“幸福郵箱”
7月5日起,福州日報社開通“幸福郵箱”,廣大市民群眾和專家學者如對當期城市建設管理相關話題有話要說,有建設性意見建議,或想留言等,均可進入后提交。針對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我們將轉交相關部門辦理,并根據(jù)后續(xù)落實情況,及時組織報道。我們還將根據(jù)征集情況,評選出一年一度的“幸福金點子”,予以表彰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