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行網(wǎng)上購票后,購票大廳不再擁擠。
從“走得快”到“走得好”
臺海網(wǎng)7月23日訊 據(jù)福州日報報道 2009年以后,溫福、福廈、向莆、合福、贛瑞龍等高等級鐵路相繼通車運營,大大縮短了福州與全國各地的距離,華東、華北、西北、東北、西南……各個方向全部有快速鐵路。南昌、武漢、合肥等城市進入福州5小時交通圈,北京、濟南、鄭州等城市進入福州10小時交通圈。福州由原來的末梢車站成為全國十大區(qū)域樞紐之一。
除了車站的擴容、運力的提升,另一種變化也在悄然發(fā)生,其開端就是始自2010年底的電話訂票、互聯(lián)網(wǎng)訂票。這徹底改變了火車站內(nèi)排長龍、站外“黃牛”猖獗的亂象。
22日下午,記者在火車站售票大廳看到,售票窗口前幾乎沒人,自助售票機前人流也不多,整個大廳很安靜,再也沒有記憶中吵吵嚷嚷的樣子。
市民魏先生對這點感觸最深,他說,2010年前,一到春運,福州火車站售票廳的“長龍”總是繞了一圈又一圈,分不清頭和尾,為了搶到回家的車票,外來工們攜著小凳子、被褥,晚上就睡在車站,就等著售票窗口打開那一刻,能搶到最早放出的票。
現(xiàn)在魏先生很久沒排過隊了,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時常出差的他習慣用手機訂票,“高鐵四通八達,有時比飛機還方便。”
盧伏龍介紹:“從福州開行第一列動車至今,這10年最深刻的變化,就是鐵路智能化和服務(wù)意識的提升。”不管是自助購取票,還是人臉識別,每一種“黑科技”的應(yīng)用,都伴隨著旅客出行體驗的提升。
“在鐵路的30多年,時刻感受著鐵路的日新月異,鐵路就像一塊活化石,記錄了時代里的人和事,隨著運力的極大提升,鐵路的年味也越來越淡,春運或許也會被收藏進歷史的博物館。”盧伏龍表示。
如今,從福州火車站上空俯瞰,四通八達的鐵路網(wǎng)向遠處延伸,作為區(qū)域性客運中心之一,它和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qū)連接起來。鐵龍承載著沿線人流、貨流和資金流向東部海岸“一帶一路”核心區(qū)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