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8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農(nóng)歷新年已在眼前,寒意遮不住大街小巷里的年味。農(nóng)歷春節(jié)是福州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古稱元日,俗稱“做年”。春節(jié)不僅僅是一天,而是若干時日。你知道傳統(tǒng)福州人“做年” 時間有多長嗎?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什么時候才算正式結(jié)束的?這當中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故事掌故與趣聞,又蘊含哪些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東南網(wǎng)2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談及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介紹說,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zhí)ь^,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jié))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jié)。
福州民俗畫家陳友榮曾創(chuàng)作20多幅閩都春節(jié)民俗畫,向大家展示福州人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在他看來,老福州過春節(jié)主要分為4個階段:臘月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歲;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訪友討壓歲錢;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觀燈迎神鬧元宵;正月廿九這天送拗九粥,春節(jié)結(jié)束。
民間故事充滿思辨哲理
邱登輝用“福州三十晚上吃蝦米芥菜粥”“尚書廟躲債做親家”兩個民間故事,講述老福州人的“做年”習俗。
“福州傳統(tǒng)的過年民俗,都是和諧社會不可缺乏的道德修養(yǎng)。比如,大年三十晚上,傳統(tǒng)要吃一碗蝦米芥菜粥。”邱登輝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福州只有福州大飯店堅持這個傳統(tǒng)。在那里訂年夜飯,飯店最后會贈送一碗蝦米芥菜粥。服務員就講這樣一個有趣的典故——
古時有一對夫妻,丈夫是窮秀才,大年三十晚上沒有雞、鴨、魚、肉,就煮蝦米芥菜粥。他們吃粥時,苦中作樂,挑出蝦米里小魚、小蟹、小蝦給對方,說“你吃一條魚”“你也吃一只蝦”。鄰居聽了覺得非常好奇。熟知,第二年窮秀才就中了狀元。
“這個典故告訴人們,心態(tài)很重要,樂觀應對逆境,定會苦盡甘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能量。”邱登輝不無感嘆地說。
尚書廟躲債做親家的故事,同樣蘊含豐富的哲理。
以前,福州生意場上,債權(quán)債務都要在除夕結(jié)清。還不起債的人,不是躲到澡堂里去洗“躲債湯”,就是到臺江區(qū)塢尾尚書廟通宵達旦地看“躲債戲”。
據(jù)傳,某年除夕夜,照樣有許多人在看“躲債戲”,其中有姓何和姓李二人并排而坐。老何問老李:“兄弟,你到底欠人家多少跑來看戲?”老李說:“我那小本生意,一年不賺還蝕了本,共欠人十六兩。”“十六兩還不起,來看戲,太不該了。”老何遂把身上僅剩的一些銀票給了老李,叫他去還債。
老李接了銀票換成銀子還債。走到大橋頭,見一老人穿得單薄,手捧木盆在賣河鰻。“你是賣了鰻才回家過年? ”老李問。老人點點頭。老李想幫幫老人家,就從迎春袋里抓出一把碎銀買了鰻。
老李回家后,如實告訴妻兒。他們準備把河鰻燉了好過年,伸手去抓時,河鰻一滑,掉入翹起的地板下。家人趕緊找,河鰻不知去向,卻扒出一個裝滿元寶錠的缸子。老李想到幫他還債的何老板,抓起兩錠金元寶跑到尚書廟。此刻時近五更,何老板還在看戲。老李把剛才發(fā)生的事和家人的意見說了一遍,“趕快回去和家人一起做歲。”
“兩個好心人,在看躲債戲時偶遇,想不到在戲臺下演一出互讓互幫的戲。以后二人成為好朋友,后來成了親家。‘躲債做親家’也成為佳話,一直流傳下來。”邱登輝說,大家要記住好人有好報的道理。盡量幫助別人克服困難,這也是一種亟待繼續(xù)發(fā)揚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