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19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法’字頻現(xiàn),濃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法治藍圖,人民群眾對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們要全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法院。”6日,在平潭綜合實驗區(qū)人民法院黨組會議室,共學十九大報告會上,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法院院長丁仰豪說。
這段時間以來,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法院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熱潮,細分六個專題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該院法官、干警一致認為,十九大報告為法院今后的改革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要堅持民生導向,踐行司法為民。
這也是五年以來,平潭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繁簡分流,讓公正提速
歷史見證著平潭司法體制改革大步流星的步伐。
2016年7月,平潭綜合實驗區(qū)人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區(qū)法院成立之初,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體制性、機制性和制度性問題一直存在,在案件數(shù)量呈猛增態(tài)勢的同時,法院內部“人案矛盾”突出,審判資源配置嚴重不足。
為此,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法院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明確了改革的基本路徑:精簡機構、優(yōu)化職能、便民利民。
一場“動真碰硬”的司法體制改革在平潭島拉開序幕。今年2月,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法院大刀闊斧地對內設機構數(shù)量做“減法”,原有的20個內設機構整合為10個。在訴訟服務中心等便民窗口職能上做“加法”,全面推行“分調裁”機制,實行訴前調解、簡案速裁和電子送達。
訴訟服務中心內設立調解工作室和速裁工作室。聘請退休干部、社區(qū)工作人員擔任專職調解員開展訴前調解,調解周期控制在30天以內,調解成功的案件,由法官出具調解書;對調解不成的案件,則引入速裁工作室,在10天內進行速裁;對法律關系復雜,雙方爭議較大的案件,則移交相應審判團隊進行審理。
“如果說過去的訴訟服務中心像是醫(yī)院的掛號處,現(xiàn)在我們就要把它改造成門診部,對不同類型的病癥,通過望聞問切進行分流,并不是讓所有的案件都進入住院部,都要走煩瑣的訴訟程序,對于小矛盾、小糾紛,在訴訟服務中心即可進行調解、速裁,這樣就能大大節(jié)省訴訟時間,減輕當事人訴累。”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負責人高潮介紹,他們還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電子郵件、短信、微信等方式進行送達,極大地提高送達效率。
精準的分流程序讓平潭法院實現(xiàn)了因案制宜、簡案速審和繁案精審。今年1—10月,該院共審結各類案件8692件,其中公告案件減少近20%,簡易程序適用率達61.49%,案件審理周期同比縮短45.9天。
這讓群眾感受到司法改革帶來的變化。“真沒想到法院現(xiàn)在的效率這么高,原來以為要耗費大半年時間,結果不到一周就把我的案件解決了。”不久前,來法院領取調解書的老陳這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