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太好了。出門走走,必須的。
明天,就去看看小時候春游慣去的老鼓山吧。
上鼓山,一定見到摩崖石刻。然后一定有人問,最牛的摩崖石刻是哪一處?
你一定要理直氣壯地說:喏,就這個?。ㄈ鐖D)
為什么是這一處?
臺海網(wǎng)3月3日訊 據(jù)海峽都市報報道 如果是我們《慢讀》版的老讀者,大概都會指著最后那三個大字“蔡君謨”——那就是蔡襄啊,字君謨。大書法家!“蘇黃米蔡”的那個蔡!我們福建人啊,興化的,1000年前的福州老領(lǐng)導(dǎo)——“慶歷丙戌”,看到?jīng)]?那是1046年。蔡襄啊,整治過福州西湖,寫過《茶錄》、編過《荔枝譜》,這幾十個顏體字,他寫的!
如果身邊的伙伴不肯罷休,繼續(xù)追問,那,為什么他要把自己的署名放在最后?“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又是誰?沒聽說過??!
好吧,大路試試看,能不能寫個復(fù)雜點兒的答案。
1046年,蔡襄35歲,說起來還是“小蔡”。兩年前他“以親老乞鄉(xiāng)郡,旨授右正言知福州”——知州,大概相當(dāng)于福州市委書記這一級吧,兩年來政績不錯,考核拿個優(yōu)等大概沒啥問題,就四個人一起爬爬鼓山。
第一位,叫“邵去華”。咱們今天看了納悶,這誰?小蔡居然把他名字排第一?
“去華”當(dāng)然是字,這人大名叫邵飾,江蘇丹陽人。丹陽,就是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他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進士——這位邵先生中進士的時候,咱們小蔡還沒有出生呢。邵先生跟福建很有緣分,他分配的第一個崗位,是“福州福清尉”,第一份工作的評定,是“超等”。后來他輾轉(zhuǎn)過很多地方,老百姓都挺喜歡他。爬鼓山那年,他正在做福建轉(zhuǎn)運使。這大概相當(dāng)于省部級官員了?!豆纳街尽防镱^記錄過他的一首詩:
《宿鼓山寺》
(慶歷丙戌秋)
玉磬聲流夜闐寥,
天風(fēng)吹送海門濤。
鶴來松頂云歸后,
人倚闌干月正高。
這首詩透露了一個消息:那天,老邵和小蔡他們四個人,是在鼓山上過夜的,山上風(fēng)很大,月很亮,四個人聊得開心,很遲才睡覺。靈源洞的摩崖石刻,除了剛才說的署名,這首詩也在內(nèi)。
北宋慶歷年間,老邵雖然是省部級官員,但最出風(fēng)頭的不是他,而是他弟邵鋉(sù)。
說到邵鋉,那就得談到《岳陽樓記》。大伙兒應(yīng)該都會背吧:“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子京建岳陽樓,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蘇子美書其丹,邵鋉篆其首,至今被稱為“四絕”。邵去華他弟邵鋉是北宋慶歷年間最有名的大書法家,范仲淹最中意他的篆書,做了宰相之后,向邵鋉寫信約字,還要這么拍馬屁::“今先生篆高出四海,誠能枉神筆于片石,則……之風(fēng),后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為教也,亦大矣哉。”
我們接著說“蘇才翁”,“才翁”大家不熟,其實,就是蘇舜元。不知道蘇舜元,也知道福州的十二口“蘇井”吧?
清林楓的《榕城考古略》,記載了十二口“蘇公井”的地理位置:“蘇公井,宋提刑蘇舜元所鑿,凡十二井,皆在城內(nèi),俗稱蘇公井。在閩縣者四:一在嘉榮坊內(nèi),嘉榮坊即今南營,井在張氏祠前。一在開元寺南。一在慶城寺南。一在石井坊,即石井巷。在侯官者八:一在登俊坊內(nèi),即今楊橋巷,井在登俊境內(nèi)。一在桂枝坊,即今牛育巷內(nèi).一在官賢坊,即今侯官縣前,井在官賢境內(nèi)。一在泔液鋪,即今后街宮巷,俗名豐井營,井在巷口泔液境內(nèi)。一在西察院后,西察院,即今海道里地,井在長福營公館之后。一在萬歲寺前,萬歲寺,舊在今廟巷內(nèi),今寺廢而井猶在巷中,然當(dāng)隸閩縣。一在斷事司前,斷事司,即今都司巷地,井猶在巷內(nèi)。一在鹽運司前。”——今天到南后街,還可以看到玻璃罩子圍起來的“泔液境”,那是福州人用來紀(jì)念這位好官的。
蘇舜元是1046年任福建路提點刑獄監(jiān)司,這年人在福州。
蔡襄和蘇舜元的私交相當(dāng)好。蘇舜元去世后,墓志銘還是蔡襄給寫的。蔡襄說,“某與才翁兄弟游最久。”蘇舜元的祖父是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狀元蘇易簡,弟弟叫蘇舜欽。“三蘇”的名頭,相當(dāng)響亮。
蘇舜欽剛才我們提到過,《岳陽樓記》那個“四絕”,“蘇子美書其丹”,蘇子美就是蘇舜欽啊。蘇舜欽的草書好詩也好,歐陽修無比喜歡他,各種夸他帥,什么“眾奇子美貌,堂堂千人英”。錢鐘書那么挑剔的人,都把他的詩選到《宋詩選注》里。有一首《淮中晚泊犢頭》,小朋友們都背過:
《淮中晚泊犢頭》
春陰垂野草青青,
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滿川風(fēng)雨看潮生。
這次爬鼓山,如果四個領(lǐng)導(dǎo)坐下來打牌的話,老邵可以先出牌:我弟邵鋉!大蘇壓一張:我弟蘇舜欽!老邵說:加一張,范仲淹!大蘇說:我也加一張!歐陽修!
結(jié)果郭世濟拿出張王牌:“后世一千年‘宋四家’,你們老弟統(tǒng)統(tǒng)沒分,我出蔡襄!”
所以就是蔡襄通吃了。然后他就用顏體寫了這24個字。
至于這位郭世濟,他是誰呢?
他的姓名叫郭承規(guī),字世濟,《三山志》記載他是“同提刑,供備庫副使”。北宋的提刑官,基本都是得先有知州資歷的。所以這個官,一定比蔡襄的“知州”大。他的記載,大路就找到這么一點兒。
最后要說的,是剛才老邵的詩,那句“天風(fēng)吹送海門濤”,在100多年后,被一個叫趙汝愚的人“拿來主義”,寫了一首很好的詩:
《登鼓山》
(同林擇之姚宏甫游鼓山)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fēng)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世人只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
趙汝愚寫完這首詩之后幾年,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
趙汝愚詩刻(網(wǎng)絡(luò)圖)
他的好朋友朱熹很喜歡這首詩,不但寫了回復(fù),還在鼓山刻了大大的“天風(fēng)海濤”。上鼓山,你還能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