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月3日訊 據(jù)平潭時報報道,冬日暖陽的午后,薛華福騎著機車行駛在平潭寬闊平坦的環(huán)島路上,看著海峽東岸的藍天中飄浮著朵朵白云,思緒萬千。幾天前,他以同樣的方式行駛在臺灣,車輪在平整的環(huán)島柏油路上轉(zhuǎn)動,溫暖明媚的陽光灑在臉上,浩瀚深藍的太平洋送上陣陣涼風。
2016年12月5 日,這是夢啟程的時間,他收拾背囊,踏上寶島臺灣的機車之旅。歷經(jīng)15 天行程,從臺北到花蓮,南下墾丁轉(zhuǎn)臺南、嘉義,北上臺北,最后抵達金門。新年前夕,這趟近2000公里的環(huán)島機車之旅,薛華福圓滿地完成了,“這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經(jīng)歷,雖然只有15 天,但給我的感動、啟迪和教育,足夠我細細地去品味和吸收。”
2個人換乘8輛機車
帶著朝圣的使命感上路
“連續(xù)五年了,我每年都去臺灣進行考察旅行。今年的機車環(huán)島,是我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踏上寶島。”“80后”青年薛華福,出生于福清,但在平潭長大,是一名老平潭人。多年前,他在廈門、漳州從事青旅經(jīng)營、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推廣等生意。今年夏天,“咔遛嵐島”國際青年旅社在海壇古城落地,三十而立的他,選擇回平潭創(chuàng)業(yè)。
“平潭是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如何利用嵐臺地緣優(yōu)勢,汲取文創(chuàng)、青旅發(fā)展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尋找差距,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他看來,帶著一份使命感和朝圣的心上路,勝過旅行的意義,是作為一個平潭創(chuàng)業(yè)青年的責任擔當所在。在剛開張的“咔遛嵐島”國際青年旅社里,也處處洋溢著兩岸文化交融的元素,“我將臺灣的先進經(jīng)驗融合到旅社建造和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推廣中,這是相互學習借鑒的結(jié)果。”
“與騎行環(huán)島相比,機車環(huán)島可以深入到更多、更遠的鄉(xiāng)鎮(zhèn),看到更多在旅游巴士上無法體驗到的景色和人文。”為了此次臺灣朝圣之旅,薛華福準備良久,他和朋友兩個人結(jié)伴出發(fā),在各城市租車點,臺灣友人還幫忙預定了8輛機車,到達一處驛站換一輛車,用接力方式完成此次環(huán)島之旅。
臺灣精致的“小確幸”
值得平潭學習借鑒
騎著機車,薛華福深入小鎮(zhèn)、漁港,鄉(xiāng)村、都市。他說,寶島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韻味,他體會到了蘊藏其中無法用言語描述的古樸與精致。
九份老街上撲面而來的臺灣味道、阿里山火車傳來悠揚的鳴笛聲、高雄西子灣上夕陽西下、太平洋藍與白交接的海水……一路美景一路醉,這些都讓薛華福流連忘返。
機車行駛累了,餓了,無論在哪個偏遠的村鎮(zhèn)里,都能找到“7-11”(知名連鎖便利店)。吃上一碗熱乎乎的盒飯面條,頓時一日的疲憊便煙消云散。“這種極具便利、人性化的措施在臺灣隨處可見,讓我這種遠道而來的游客有家的安全感,這點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薛華福說。
如果你途經(jīng)破舊村落,“偶遇”一片金燦燦的向日葵是種怎樣體驗?薛華福便見到這樣的一幕,當機車行駛至一處不知名的鄉(xiāng)村角落里,經(jīng)過一處拐角,足足有幾畝的向日葵便映入他的眼簾,原本疲憊不堪的背包客看到此景,頓時精神振奮,紛紛掏出手機合影留念。“或許,這就是臺灣人心中的‘小確幸’吧,感覺美好溫馨,所以破舊鄉(xiāng)村里也能留下游客的心。
平潭何嘗不能嘗試呢?”在猴硐貓村,幾千只貓咪在村里棲息。當?shù)卣谌胴埓逄厣?,并結(jié)合當?shù)孛旱V、貓、隧道等意象,打造為造型獨特、人貓共用的“貓橋”,成為許多文青小女生必去的游覽圣地。人氣集聚起來,隨之旅社、貓咪文創(chuàng)紀念品等消費項目便成為“剛需”。在臺灣,各村各有特點,每到一處,可以用“震撼”形容。
“平潭也有許多特色文化元素,有原鄉(xiāng)特色的石厝、有全國難見的破舊古船,善加利用資源才能集聚旅游的人氣。”薛華福說。
最美的風景是人文
堅持每年一次臺灣行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什么? 是人文,沒有之一。”薛華福說,這是15天的機車環(huán)島自由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梢跃唧w到各種交通工具上永遠空著的博愛座,是商店、飯店服務(wù)人員和公車司機自然流露出的微笑和一聲聲謝謝,是電扶梯上永遠空出的左側(cè)空間……
在臺北落地轉(zhuǎn)動機動車右手柄后,薛華福一路感遇的,都是臺灣民眾的心性淳樸。在蜿蜒的公路上,他和另一個同伴遇到最多的,是迎面而來的機車愛好者,“你好,你好……”,句句熱情而真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聲聲“你好”中被拉近。
在鄉(xiāng)鎮(zhèn)市集上,許多廢棄的廠房、舊屋被改造成藝術(shù)區(qū),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許多當?shù)厝藢⒆灾频呐_灣特色手工藝品放在街頭售賣,他們自豪地向薛華福展示自己的文創(chuàng)作品。薛華福說,在他們眼中,我看到了一種臺灣青年獨立的人格和向上的精神,洋溢著青春與活力。“我來自平潭島,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是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歡迎你們來平潭做客。”薛華??倫廴绱俗晕医榻B,推薦家鄉(xiāng)的美,“臺灣有許多青年沒有到過平潭,通過互相介紹。讓我們的距離更近了。”
“再見了,臺灣。明年我還會再來的。”最后一天離開時,薛華福手捧著著一本精致的環(huán)島蓋章,激動地說,“他從生命中得到的快樂,是一個鎮(zhèn)接著一個鎮(zhèn)的游蕩。”這是歌手鮑勃·迪倫《日升之屋》(House ofthe Rising Sun)所唱的歌詞。“這次環(huán)島之行,讓我丟掉了猜忌與防備,享受到的是真誠、信任與善意,溫暖的是親情,沐浴的是人情。”
或許,這就是行走的力量,在行走中認知自己,找到心靈的歸宿。“我會把每年一次的臺灣行走堅持下去,帶著一份朝圣感和使命感,堅持自己的人生快樂,盼望在明年跨越更遠,遇見更多,思索更深。”薛華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