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頭寺目前僅存的一塊石梁位于嶼頭學(xué)校內(nèi)
起龍寺
歷經(jīng)朝代更迭的人文古跡
“起龍寺,在嶼頭島中,祀天仙。”《平潭縣志·祠祀志》中如是記載。“起龍寺”是嶼頭島最著名的人文古跡之一,關(guān)于“起龍寺”的故事,村民早已耳熟能詳。
據(jù)史料記載,“起龍寺”始建于北宋仁宗趙禎三年(即公元1025年),原名“五皇寺”,坐落于嶼頭后垱村右畔,歷經(jīng)宋、元、明至清代。清雍正11年(即公元1733年),由周紹龍、周正思父子及第后斥巨資遺址至玉瑤村西畔擴(kuò)建,并更名為“起龍寺”。“起龍”二字暗指北宋仁宗趙禎皇帝,為避皇族大姓諱,故“趙”以“起”代之,而“龍”即“皇帝”之義,以示皇恩浩蕩。
周紹龍、周正思父子是平潭歷史上名聞遐邇的文才俊彥。周紹龍“少穎敏,以文學(xué)名”,清雍正元年(即1723年)中進(jìn)士。其子周正峰(后更名周正思)于清雍正11年(即1733年)中進(jìn)士。而在平潭歷史上,僅有六人及世登第,周氏父子便占了兩人。
“這就是‘起龍寺’的石匾了。”嶼頭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王向龍帶領(lǐng)我們來到嶼頭中心小學(xué)的教師宿舍樓下,指著過道門楣上方的石匾說道。只見石匾早已泛黃,“起龍寺”三個大字隱約可見,石匾兩旁附款“嘉慶己巳年孟冬吉旦立”。這里,就是“起龍寺”的舊址。
“據(jù)史載,1950年起龍寺廢祀,1953年更辦小學(xué),到了2003年毀寺改建為嶼頭中心小學(xué)。”同行的村里老鄉(xiāng)賢介紹說,“實在是可惜了,當(dāng)年起龍寺香火鼎盛,是宋代建筑風(fēng)格的建筑群落,有殿、堂、院、樓、亭、閣、榭等十多幢,還有山門天隍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帝爺?shù)睢⒉亟?jīng)閣等,總面積8565平方米。如今也只有這一塊石匾記錄‘起龍寺’真的存在。”
民國版《平潭縣志·雜錄》中也載錄了“起龍寺”的傳說,頗為神幻。清乾隆乙卯,嶼頭島大饑,十三鄉(xiāng)竟日恒不舉火。有耆民林清,深夜獨坐,恍惚被人攝去。至一殿視之。即島中起龍寺也。入見一將軍坐殿上,貌魁偉,問:“爾爐下林某乎?”曰:“然。”“合島饑乎?”曰:“饑甚。”謂:“無妨,余已為乞糴矣。船到命爾分升斗,毋得有私!”遣歸驚醒。時月明如晝,扶帳出視,果見一船到橫漂至,滿載累累皆脫粟也。比即鳩眾運(yùn)入寺。次日計口授糧,各鄉(xiāng)賴以濟(j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