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19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 今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推出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海峽兩岸鄭成功史跡展”。其中不少珍貴文物系首次展出,部分研究成果系首次披露,再現(xiàn)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壯舉,也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史料印證。
“該島一向是屬于中國的……現(xiàn)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應當?shù)氖隆?rdquo;1661年5月,面對前來談判的荷蘭使者,鄭成功一席話正氣凜然,他所言之“島”,便是臺灣。這段話被收錄進1675年出版的荷蘭書籍《被貽誤的福爾摩沙》(或譯為《被忽視的福爾摩沙》)中。
“福爾摩沙”一詞音譯自拉丁文及葡萄牙文的“Formosa”,是早期歐洲人對臺灣的稱謂。這本珍貴的荷蘭原版古籍《被貽誤的福爾摩沙》,正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出,系該館2010年從臺灣征集而來。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經(jīng)國內學者研究翻譯,300多年前鄭成功的這番話,至今聽來仍震撼人心。
這本書印數(shù)很少,卻經(jīng)常被提及,尤其是書中的銅版畫等內容,經(jīng)常被各大出版社引用。臺灣文史研究室的徐宗懋認為,這是“西洋古籍中研究臺灣史的第一奇書”。
古籍作者署名為C.E.S.,經(jīng)過專門編纂荷蘭傳教史料的學者格羅塞考訂,認為作者是當時“荷蘭駐臺灣最后一任行政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或是他提供的材料寫成,C.E.S.大概是“Coyett et socci”(揆一及其同僚)三個單詞的縮寫。該書上卷詳述臺灣島上的風土人情、鄭成功軍隊圍攻荷軍前的戰(zhàn)備活動以及荷蘭人漫不經(jīng)心的防御,下卷記錄鄭成功軍隊圍攻荷軍經(jīng)過等。書中引用各種公文、書信、決議錄、評議會記錄等原始材料,論證極為豐富,不失為外國同類記載中,關于鄭成功驅荷復臺這一歷史事件最詳盡的敘述,對于研究荷據(jù)時期臺灣史具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
此外,首次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覽的“清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通高0.88米,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清代鄭成功坐像。坐像頭戴金漆冠冕,左右身衣飾相異,左側身披長袍,左足踏翹尖薄底靴,右側身披鎧甲,右膝穿虎頭鎖子甲,右足著虎頭戰(zhàn)靴,冠冕、鎧甲及身上紋飾等均髹金漆。文物系中國閩臺緣博物館2015年赴臺征集所得。為讓文物安全抵泉,海峽兩岸有識之士通力合作,用獨立貨柜護送坐像渡海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