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孝坊屹立洛陽橋上

在洛陽橋老照片上可見一座牌坊立于橋頭
洛陽橋位于泉州城東北方向約10公里的洛陽江入??谔帲喾Q萬安橋。古時,洛陽橋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nèi)陸腹地的交通樞紐,它與安平橋、順濟橋等共同連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線,在泉州水陸復合運輸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中具有開拓性的里程碑意義。那么,19世紀的泉州洛陽橋長什么樣?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圖書館中保存的一張洛陽橋老照片,可以為我們揭示這座名橋曾經(jīng)的面孔。林瀚表示,這張老照片拍攝時間大概在1870年—1890年間,從照片中我們看到橋邊的商船和漁船,大片的牡蠣田,橋上的牌坊也屹然聳立,牌坊邊可見三塊石碑豎立著。與現(xiàn)今景致比對,可感受洛陽橋滄海桑田的流轉(zhuǎn)變化,這也是目前他所見過的洛陽橋最早的影像資料。清末名士龔顯曾的《七月十九日將省試過萬安橋》詩曰: “太守有遺愛,長橋橫洛洋。即今身后頌,猶指水中央。風色斟漁網(wǎng),潮聲載蠣房。打碑音不斷,相送過飛梁。”詩中展現(xiàn)的大抵應(yīng)該就是這番景色。另據(jù)史料記載,清代在洛陽橋有兩座牌坊:一是節(jié)孝坊,為儒士劉重煥妻林氏立,在橋南橋頭;二是晉惠交界坊,在洛陽橋北。筆者通過仔細辨認這張老照片上的牌坊,發(fā)現(xiàn)其應(yīng)為節(jié)孝坊。

泉州南門外的順濟橋與船
“江樹離離若可齊,江門之水下浯溪。諸峰返照潮聲遠,萬戶滄洲煙火低。來聽漁歌鷗泛泛,去隨秋色草萋萋。道人那得傷心恨,一任西山送日西。”這首詩出自明代晉江詩人莊一俊之手。詩中描繪的景色極富畫面感,又帶有憂思綿遠的感傷,讓人讀來不免有些神馳天外。但可能很少人能猜到,這首詩描寫的是泉州古橋順濟橋的秋景。順濟橋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yīng)龍于嘉定四年(1211年)主持建造,為梁式石橋,橋體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側(cè)橋頭指向德濟門的方位。這是古代泉州南門外的一座名橋,因靠近順濟宮(即天后宮),才被命名為“順濟”。順濟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采用“筏型基礎(chǔ)”法,全河床拋填石塊形成結(jié)構(gòu)基礎(chǔ),其上干砌條石形成橋墩,上部為石梁結(jié)構(gòu)?,F(xiàn)存橋墩長約8.5米,寬約3.5米。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中也有一張照片與泉州順濟橋有關(guān),該照片攝于1888年—1906年間,拍攝的場景是泉州南門外的順濟橋與江上船舶。照片略顯模糊,順濟橋位于遠處,依稀可見五六個巨大的橋墩,橋上有樹。近處是??砍梢慌诺拇?,桅桿高聳,煞是壯觀。這說明順濟橋畔早年有船舶??康拇a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