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陳列館前的紀念碑 。東南網(wǎng)記者 林杰 攝
臺海網(wǎng)6月22日訊 據(jù)東南網(wǎng)報道 6月20日,“在這里讀懂初心使命——網(wǎng)絡媒體革命老區(qū)行”福建站采訪團來到位于德化縣水口鎮(zhèn)坂里村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追尋紅色革命之旅,感受紅色文化。坂里村海拔900多米,地處德化縣與仙游、永泰三縣交界處,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勢險要,人煙稀少。在這密林山間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紅色革命故事。
1944級臺階見證的烽火歲月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張張老舊照片,都在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家當年在這里艱苦的生活,記錄著當年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機關干部同志為革命出生入死、英勇奮斗的血和火的歷史。
“這里是泉州唯一一處省委舊址,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根據(jù)地之一,在坂里期間,省委機關開展過一系列革命活動。”在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陳列館,今年87歲的老游擊隊隊員、義務講解員陳存聰向采訪團介紹,1943年秋天,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閩北革命根據(jù)地的進攻。身在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為了擺脫外部環(huán)境趨于惡化的窘境,遵照黨中央關于“隱蔽精干”的指示,于1944年3月從永泰青溪轉移到坂里村牛寮溝,領導全省人民進行革命斗爭。
出了陳列館往右,采訪團沿著一條通往竹林深處的石階,當年革命先輩走過的足跡逐一映入眼簾。據(jù)介紹,通往牛寮溝的臺階全長1.2公里,共有1944級臺階,寓意著中共福建省委1944年駐扎這里,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在當?shù)厝罕娦睦锫湎律钌畹睦佑 ?/p>
“每次走上這里的臺階,都會想其當年的艱苦戰(zhàn)斗,省委機關同志克服生活、交通、通訊等方面困難,建立起全省抗日反頑斗爭的指揮中心。”陳存聰介紹道,彼時的坂里,除了隱蔽深林、地處閩中要塞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外,全村只有22戶、90多人,轉移至此的革命同志從幾十人發(fā)展到100多人,在荒林地蓋起了18間竹棚,開設了兩個練兵場,架起了無線電通訊等。

革命舊址坂里一帶山高林密,左一木房屋為歃血為盟處舊址。東南網(wǎng)記者 林杰 攝
“歃血為盟”的生死之約
“要擁護共產黨”“要保密,見到陌生人來要及時報告”……在原歃血為盟舊址邊上的紀念廳,一段“歃血為盟”緊跟黨的故事傳為佳話。據(jù)介紹,為了使群眾擁護黨的工作,同時保證省委機關的安全,坂里村民經(jīng)受住了生死考驗。
“當時村里為了保守秘密,全村22戶,一戶出一個人聚集在一起,歃血為盟。”陳列館義務講解員趙可心介紹,省委機關同志召集22戶村民代表舉行了個古老儀式,與22戶代表端起雞血酒一飲而盡,并毅然在盟書上按下手印,與群眾定下了“不向當局政府告密”的生死盟約。因此,在省委機關轉移之后,國民黨當局派了三個分隊到當?shù)剡M行“圍剿”,卻得不到任何情報。
坂里的百姓們不僅承擔起保密的任務,還主動承擔起運送糧食和生活物資的任務。“比如從山下往山上挑豬肉給省委機關的人,因為量多,得說是要賣豬肉,這樣就不怕敵人問起來,為了把工作做得更隱蔽些,在遇到路人要買豬肉時,常常也會賣些給他們。”趙可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