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林士帶,出生于1916年,永春縣蓬壺鎮(zhèn)美中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安南永德蘇區(qū)革命斗爭。1935年斗爭失利后,避過敵人搜捕,南渡馬來亞。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他輾轉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大學結業(yè)后,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中共永春支部書記,致力于恢復南安、永春的革命活動,重建組織。1941年任中共閩中特委特派員,到德化開展工作,成立中共德永特支。1942年下半年在大田縣桃源開展工作時被捕。1943年春因慘遭毒刑而犧牲。

2020年,抗戰(zhàn)期間中共永春支部舊址(桃場顏氏家廟)被布置為永春抗戰(zhàn)歷史紀念館。

坐落于永春蓬壺的林士帶、林剛中、林多奉烈士紀念碑。
在永春縣石鼓鎮(zhèn)桃場社區(qū),有一座顏氏家廟,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永春支部舊址,如今修繕布置成永春抗戰(zhàn)歷史紀念館。這座充滿紅色記憶的古大厝,記錄了烈士林士帶在這里投身革命事業(yè)、建立黨組織的一段紅色史,如今也成為一處開展紅色教育的學習基地。
1916年,林士帶出生于永春縣蓬壺鎮(zhèn)美中村。17歲那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安(溪)南(安)永(春)德(化)蘇區(qū)的革命斗爭中。
1935年秋,安南永德蘇區(qū)被嚴重摧殘,面對復雜的斗爭局面,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林士帶南渡馬來亞投奔大哥。林士帶的大哥在馬來亞經(jīng)商,收入頗豐,他希望林士帶就此留在馬來亞。但林士帶心系祖國,一直和當?shù)剡M步力量保持密切聯(lián)系。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懷著強烈的愛國之心,林士帶瞞著大哥,和一批愛國青年歸國參加抗日,輾轉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得知弟弟回國了,林士帶的大哥感嘆:“真是棉被里不睡覺,跑到蠔殼里翻筋斗。”
回國后的第二年,從抗日軍政大學結業(yè)的林士帶擔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致力于恢復南安、永春的革命活動。為了吸收更多群眾力量,林士帶在南安金吾、詩坂一帶領導建立“民先隊”、辦夜校。“民先隊”出墻報、下鄉(xiāng)宣傳抗日救亡,組織救亡劇團編寫劇本,演出《鋤頭歌》《麒麟寨》等劇目,激發(fā)起群眾的愛國熱情。他還在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上教群眾識字、學文化,教唱救亡歌曲,一些青年婦女在革命精神的洗禮下,沖破家庭和社會的束縛,投身抗日救國事業(yè),成為革命骨干。不久,林士帶受組織委任回到家鄉(xiāng)永春秘密開展活動。他和顏江淮在石鼓桃場的顏氏家廟(魯國小學)建立中共永春支部,他擔任書記,在城關、儒林一帶印發(fā)《螢光》小冊子,組織“民先隊”,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
林士帶薪金微薄,生活的困苦導致他營養(yǎng)不足,成年累月的緊張工作讓原本身材粗壯的他累垮了,但在革命活動經(jīng)費緊缺的情況下,他發(fā)動民先隊員捐錢獻糧,自己也把薪金用作革命活動經(jīng)費,幫助黨組織渡過經(jīng)濟難關。
1941年7月,林士帶以德(化)永(春)黨的特派員身份,受命前往德化縣開辟戴云山區(qū)游擊根據(jù)地。在戴云山麓的長基村,他主持建立了中共德永特支,尤其是在毛厝村短時間內發(fā)展了一批思想覺悟提高較快的熱血青年,為革命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毛厝村后來成為閩中特委、福建省委機關的駐地。
1942年下半年,林士帶帶領兩位同志到大田縣桃源鎮(zhèn)一帶山區(qū)開展工作,不幸被國民黨軍警捕獲,囚于梅列集中營。在集中營里,林士帶備受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守口如瓶,忠貞不屈。1943年春,在革命道路上奮斗了10年的林士帶,因慘遭酷刑而英勇犧牲,時年27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林士帶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立碑以紀念,讓烈士的精神長繞于永春蓬壺的仙洞山腳下。永春抗戰(zhàn)歷史紀念館,這座曾經(jīng)的中共永春支部舊址,以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展示了共產黨在永春重建組織和開展抗日反頑斗爭,海內外永春優(yōu)秀兒女熱血救國保家園的英雄事跡。目前,紀念館正在進行進一步修繕,將于2021年5月1日重新開放,增添書籍、圖片、新媒體互動等項目,將讓這座紅色講堂煥發(fā)新活力。(記者 張君琳 通訊員 林聯(lián)勇/文 永春縣委史志室/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