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九日山屹立在晉江江畔(陳英杰 攝)
臺海網3月27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最高峰只有110米的九日山,被譽為閩南文化的發(fā)祥地。她的山名寫下晉人北望中原家園的懷鄉(xiāng)之情,山石草木間流傳著歷代名士高僧的一段段千古佳話,一方方祈風石刻更是鐫刻下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瑰麗歷史。
唐山晉水,宋舶元舟。九日山中遍布古跡,尤以78方宋以來的摩崖石刻最為珍貴。其中有10方12—13世紀的祈風石刻,是世界僅存的為往來商舶祈求順風和平安的文字記錄,也是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城市記憶。
祈風石刻無疑是九日山最耀眼的一張名片,但關于這座名山的故事,還很多、很長,閩南文化、宗教文化、隱逸文化……讓我們跟著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何春燕的講述,重溫那一個個厚重悠遠的故事。

九日山祈風盛典仿古表演(黃萬成 攝)
山因登高懷鄉(xiāng)得名
九日山的故事,就從山名講起吧。九日,即九九重陽日,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邑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因名。”也就是說,泉州先民會在重陽節(jié)來此登高,山因此得名。魏晉時,中原地區(qū)便有重陽節(jié)登高避疫、佩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為何當時偏遠的閩地也崇尚該習俗?
原來,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動亂,部分衣冠士族為躲避戰(zhàn)亂,紛紛南渡入閩,他們沿當時的豐州南安江而居。九日山所在處是晉江進入泉州灣后江面的最窄位置,當時的九日山下背山面水,對泉州先民來說是最適合定居的一片陸地,因此,他們便在山腳下的豐州鎮(zhèn)落腳。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歲重陽,去國懷鄉(xiāng)的晉人便相約登上晉江江畔這一高處,登高遠眺,思念故土,久而成習,山因此得名。
如今,拾級而上九日山,登上西峰的最高點,俯瞰著奔流的晉江,你仿佛能看到,1700多年前,泉州先民們向中原故里的方向極目眺望的身影。

九日山擁有眾多耀眼的文化名片(陳英杰 攝)
見證閩南文化形成
除了帶來重九登高的習俗,大批聚居在豐州的士族大家,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藝術,不僅使豐州成為閩南率先開發(fā)的地區(qū),還推動豐富多元的閩南文化的形成。
“先有豐州,后有泉州”,據志書記載,始于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的豐州,原為東安縣城,也是閩南第一個置縣之地。歷經東安、晉安、梁安、武榮州、南安,管轄今日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直至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府治東遷十六華里至今泉州,轄泉440年之久。豐州為南安縣治所在地1677年,直至1937年縣治搬遷。
一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時期,豐州一直是郡、州治所,也是古代泉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因此被譽為閩南文化的發(fā)祥地。

右邊為唯一一方記載一年兩次祈風典禮的石刻 (陳英杰 攝)
海上貿易的珍貴遺存
衣冠士族南遷大大地促進了泉州地區(qū)的大開發(fā)和大繁榮,經過100多年的開發(fā),到南朝時,泉州社會經濟已經相當繁榮,為泉州海外貿易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水路交通環(huán)境優(yōu)越的九日山,見證了泉州一千多年的壯闊海絲路。
九日山不僅天然宜居,而且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水陸交通非常方便,西峰后大約五公里是晉江東、西兩江的匯合點,海潮可至。同時又是連接閩中的山海通道,從閩中腹地外運的貨物,山珍海味、瓷器、茶葉隨著海潮直達,在金雞港實現了快捷的轉運,從海洋流入的蕃(洋)貨也由此進入到內地,始于南朝梁的梁安古港(金雞古渡),很快發(fā)展為著名的良港,成為古南安三大港口之一。
具有得天獨厚地理條件的梁安古港,成為連接海外最具規(guī)模的南安內河大港。隨著海上貿易的發(fā)展,又成為閩南最早的對外交通港口之一。南朝高僧拘那羅陀來泉州,是為了乘坐大舶前往棱加修國(今馬來半島),說明當時梁安港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奉祀通遠王的昭惠廟(陳英杰 攝)
多元宗教的寶庫
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九日山,也在日益繁榮的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想了解“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多元與包容,儒、釋、道融合的九日山便是一個力證。這里建有泉州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供奉著閩南第一代海神,吸引了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到訪福建的外國人……
九日山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遺跡眾多。其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始建于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延福寺。延福寺是閩南開山佛教寺廟,為我國南方佛教最早傳入的地方,是有文字記載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700年歷史。該寺初為建造寺,經多次修復后改名為延福寺,北宋初進入鼎盛時期,曾有院落五十有四,其中二十一座由皇帝賜匾,有著千僧千尼的記載。
南朝時,今印度、尼泊爾地區(qū)的高僧拘那羅陀乘船從梁安港上岸,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譯《金剛經》。拘那羅陀是有文字記載第一位到訪福建的外國人,九日山的“翻經石”,也成為中印交往的最早史跡之一。
九日山石佛(阿彌陀佛)是閩南最早的佛雕造像,清源節(jié)度使陳洪進倡鐫于五代末,成于北宋初(公元965年)。
除了諸多佛教勝跡,九日山還是道教圣地,延福寺的建設史,便是九日山佛、道融合的發(fā)展力證。傳說,唐咸通中(860—874年),延福寺重建大殿,僧人求木材于樂山,遇山神李元溥指點,將木材運到延福寺,直至大殿建成。因木材乃神力所運,故大殿取名“神運殿”。為答謝山神助運木材之功,在寺東建靈樂祠,并塑像供奉。北宋時,因其靈圣而被封為“通遠王”。靈樂祠改稱“通遠王祠”,以后復將祠改廟,是為“昭惠廟”。
1053年,建造洛陽橋時,郡守蔡襄迎奉通遠王至洛陽橋并建廟鎮(zhèn)海。此后泉州地方官在九日山為航海祈風,通遠王完成了從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轉變。
10—13世紀,“通遠王”被供奉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第一代海神,有長達400多年的歷史。

2016年,海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團考察九日山摩崖石刻。 (陳曉東 攝)
先賢名士 留下千古佳話
九日山既是風景勝地,也是泉州的文化高地,歷朝歷代的詩人墨客、名儒賢士都喜歡來此游覽、吟誦,他們在九日山上尋古遺探幽、憑吊先哲,滋養(yǎng)出九日山獨具特色的隱逸文化、思古文化。唐時,“四賢”詩人秦系、名相姜公輔、學士韓偓、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歐陽詹,相繼棲隱其間,并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九日山東峰又稱“姜相峰”,是為了紀念唐代德宗年間宰相姜公輔的高風亮節(jié)。姜公輔從長安被貶來泉,在東峰隱居13年,死后亦葬于此。西峰是唐代詩人會稽秦系隱居結廬之地,后人為了紀念這位高士長隱西峰25年,稱之為“高士峰”,并建有“秦君亭”。相傳,姜公輔是慕秦系之名來到九日山的,互為知己的兩人,多有詩文交往。
而才情富贍的一代詩宗韓偓,晚年寓居南安時,也曾數游九日山,《九日山志》錄有其所作《贈九日山僧》一首。
南宋大儒朱熹也與九日山有著深厚的淵源,曾兩度登臨講學,并題山名。如今,九日山半山腰一方摩崖石刻上鐫刻著山名“九日山”,原為朱熹題寫,后風化無存?,F石刻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建軍門提督馬負書補題刊刻,附記于側。
歷代名士高僧等的偏愛,現存宋代以來的摩崖石刻共78方,九日山也因此有“山中無石不刻字”之美譽,這里一石一字,都是一段千古佳話。

九日山歷代都是文人名士游覽、吟詠的勝地。(陳曉東 攝)
驚艷世界的 海絲珍寶
78方珍貴的石刻中,最有價值、最彌足珍貴的,當屬10方記載著從公元1174年至1266年長達92年之久的祈風儀典的石刻。這些鐫刻在石壁上的史書,是宋代中國與世界各國通商貿易友好往來的重要歷史物證,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絕無僅有。
在科技不夠發(fā)達的時代,海上遠航主要靠季風驅動,一路充滿艱辛和危險。泉州夏季偏南風,船舶從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風,船舶從泉州出海。民眾相信通遠王威靈顯赫,能保佑航海平安、風調雨順。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會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廟向海神通遠王祈求風信順利,并逐漸發(fā)展成泉州民間古老的祈風傳統。
泉州海外貿易發(fā)展至宋代已非常繁榮,由于海外貿易對國家財政的巨大貢獻,宋代官方極為重視海外貿易的發(fā)展,10世紀末開始對海外貿易大力扶持,在沿海重要港口設立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現海關)。1087年在泉州開始設立市舶司,規(guī)定職能包括出海許可審查、貨物檢驗、稅收以及主持祈風祭海等。
最晚在12世紀中葉,九日山通遠王祠的祈風儀式已列入國家祭典,由地方官員主持定期舉行。官方主導的航海祈風活動,體現政府對于泉州海外貿易的重視與扶持,是國家力量倡導海貿發(fā)展、加強海貿管理的重要體現。
祈風典禮非常隆重,郡太守或者提舉市舶率領眾僚屬參加,設祭壇,陳列羊、豬、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并宣讀《祈風文》。典禮完成后,參與者乘興登游九日山,后將祈風的經過鐫刻于山中的巖壁間,這便是九日山祈風石刻的由來,“有點像現代人發(fā)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只不過古人喜歡題字刻于石壁。”何春燕笑著說。
現存10方宋代航海祈風石刻,分布于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時間最早的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舶的有3方,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
“淳熙元年,歲在甲午季冬朔,吳人虞仲房帥幕屬洪子用、朱彥欽、趙德季、趙致孚,祈風于延福寺通遠祠下,修歲祀也。與者許稱叔、吳景溫、聞人應之、趙子張。”祈風石刻一般記述了祈風時間、地點、參加者姓名和儀式結束后的活動等內容,九日山10方石刻所記錄的11次祈風,歷次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有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有58人,皇族有18人。這些代表國家力量的重要官員的廣泛參與,反映了市舶制度下國家對海洋貿易的倡導,也體現出市舶司機構、地方政府對海洋貿易的管控職責。
這些歷經700多載歲月洗禮仍保存完好的珍貴石刻歷史檔案,是宋代航海文化與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質遺存,也是古代世界文明通過海洋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它們的價值,驚艷了世界。1991年2月16日,由30多個國家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來九日山實地考察,贊譽此處為考察路線全程最有世界意義的考察點,還特意用中英文留下一方象征友誼與對話的石刻,并鐫刻聯合國鮮明的徽印,對九日山摩崖石刻給予極高的評價。(記者 黃寶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