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凈寺古禮拜大殿北墻外的古井。
臺海網(wǎng)12月25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位于泉州鯉城區(qū)涂門街的清凈寺,原名“艾蘇哈卜寺”,始建于1009年,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獨(dú)具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fēng)格的清真古寺。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上世紀(jì)90年代評選的“中國十大名寺”中,這是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井盤上擱置了另外一塊井盤。
清凈寺古禮拜大殿(奉天壇)北墻外有一口古井,井盤呈圓形,比尋常百姓家的井盤要大許多。如今上面又?jǐn)R置一塊外方內(nèi)圓的井盤,井水充盈。
當(dāng)年伊斯蘭教穆斯林前來舉行禮拜之前,需要汲水凈身沐浴,還有寺眾平時日常生活,都有賴此井,這也許就是此井比尋常水井要大許多的原因。

古井要比尋常百姓家的水井要大許多。

井水澄澈可鑒。
清凈寺管委會主任黃文鏗介紹,清凈寺古井的挖掘年代,雖然史籍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最有可能是在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開始建造清凈寺時挖掘的,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因為清凈寺附近雖然有八卦溝水系,但歷來人們的飲用水還是習(xí)慣取自水井,在建造清凈寺時,挖掘一口大型水井,這是滿足日常所需的必要措施。這口井在旱年也只是水位下降,從不干涸,能很好地滿足寺眾生活和禮拜所需。至于還有“明清之后挖掘”的說法,目前沒有任何資料佐證,也不符合情理。
在清凈寺歷史上,有過多位長壽阿訇,這些阿訇當(dāng)年的日常生活,也許與這口古井息息相關(guān)。據(jù)清代道光《晉江縣志•卷75•雜志上》載,元代皇慶年間(1312—1313年)間,年逾八十的波斯人不魯罕?。ㄊ窌W?ldquo;夏不魯罕丁”)隨貢使來到泉州,住郡城排鋪街,住持禮拜寺長達(dá)60年,卒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享年142歲,這是泉州歷史上有史籍可查的最長壽的人。其子夏敕繼承教業(yè),壽110歲。他們的后裔以“夏”為姓,繼續(xù)擔(dān)任泉州清凈寺阿訇。
清凈寺位于五代以來泉州古城的南墻外,北臨南護(hù)城河(八卦溝),這一區(qū)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國人的主要聚居區(qū),因此,清凈寺成為宋元時期跨越重洋來泉州營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證,見證了活躍在泉州的外國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傳統(tǒng),也見證了宋元泉州的人群匯聚、商貿(mào)往來和文化繁榮。(來源:泉州網(wǎng) 王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