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廟門楣上還有“皇清一品總兵潘承家墓園”鎏金大字

墓前有“蝴蝶亭”
憑機智勇猛聞名軍伍
《南安縣志·卷之二十八·人物志之四·清武宦績》載:“潘承家,字可欽,蘆村人。”而據(jù)《潘氏族譜(古譜)》《南州筍江爐峰潘氏族譜》載,潘承家字可欽,號師六,為潘日升之子,母為陳氏。承家生于順治己亥(1659年)八月廿五日,其出生地為南安蘆村。明清時期的“蘆村”范圍很大,包括今湖內村、爐山村、爐星村、爐中村等,潘承家準確的出生地應為今湖內村。
說起他的童年,那是一段頗為凄涼的經(jīng)歷。其墓志銘曰:“公三歲而孤,七齡母夫人又見背,單承遭亂,不能負荷先澤。”即3歲喪父,7歲亡母,又逢戰(zhàn)亂時局,根本沒能享受家庭的溫暖。族譜的記載略有不同,譜稱:“(承家)幼孤苦,家貧母嫁,孑立無依。叔父母不能撫愛,無奈浪跡求生。”因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叔父母也無力撫養(yǎng)他,故而漂泊為生。在沒有親人可以依靠的情況下,承家卻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身體一天比一天強健、壯碩。這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青少年時的承家已經(jīng)“狀貌魁偉,舉止超爽”,是個極為灑脫的硬漢形象。這時,“識者器之”,有明眼人指點他“投廈島水師”博個出路。承家聽從了這一建議。在廈門水師營中,承家刻苦操練,諳熟水務,漸漸便憑借機智勇猛而聞名于軍伍之中。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三日,為收復臺灣,靖海侯施瑯在銅山龍吟宮(即今漳州東山天后宮)舉行祭江誓師儀式。臨戰(zhàn)之前,承家所屬水師歸銅山游擊將軍陳攻克指揮,承家因平日訓練表現(xiàn)優(yōu)異,被委以水軍把總之職。六月十四日辰時,施瑯統(tǒng)率水師2萬多人、戰(zhàn)船300多艘,舟發(fā)銅山,開啟收復臺灣的戰(zhàn)役。在澎湖海戰(zhàn)中,潘承家所在水師雖更多的是承擔守備之責,但他還是展現(xiàn)了自己卓越的水上作戰(zhàn)技能,勇猛拼殺,屢立戰(zhàn)功。收復澎臺之后,論功加左都督銜(虛銜),錄江南鎮(zhèn)海將軍,補鎮(zhèn)江標京口營(位于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右軍千總。

康熙曾御書《觀騎射》一詩贈予承家。今在承家墓的廟殿內尚有此詩匾(仿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