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0月30日訊 據泉州通客戶端報道 10月28日,泉州通客戶端報道了泉州市區(qū)東街5號區(qū)內一棵榕樹突然倒伏,兩車受損,所幸無人員傷亡(詳見下方相關閱讀),引發(fā)讀者廣泛關注。日前,記者從鯉城區(qū)城市管理局相關科室獲悉,經查,該榕樹是因患上“褐根病”而倒伏。
當天事發(fā)后,區(qū)相關部門、街道、社區(qū)等單位趕往現場勘查處理,已指派專業(yè)人員到現場進行清理。據了解,該榕樹是1997年左右小區(qū)公園建成前后種植的,距今已有20多年,該榕樹并非古樹名木,現場有發(fā)現蛀干蟲的孔洞,但主要倒伏原因還是榕樹感染了褐根病。
據工作人員介紹,褐根病是一種常見的病癥,由有害木層孔菌引起經濟作物、果樹、古樹名木和園林綠化植物等毀滅性破壞的土傳病害。褐根病菌會直接危害樹皮的輸導組織,導致樹木因水分及養(yǎng)分輸送遭受阻礙而死亡。樹木因根部腐朽造成生長衰弱、樹葉變黃、枯萎脫落,樹木的根部表皮呈紅褐色,受害面積逐漸增大,然后木質變白、疏松軟化,具蜂窩狀褐色紋線,粘有土壤和褐色菌絲體,使樹皮變得粗糙,從黃化到枯死通常只需一至三個月,大株植被可能需要約三年時間。該病最早于1928年在臺灣的樹木根部發(fā)現,病菌主要分布在亞洲、澳洲、美國和非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有“林木殺手”或“樹癌”之稱。
“泉州屬亞熱帶氣候,適合該病菌的繁殖與傳播,染病的樹體只能清理不能留著危害周邊其他樹木,目前該地塊的土壤內應該還有大量褐根病菌體,短時間不能種植任何樹木。”工作人員說,目前尚未有一種有效防治藥劑或方法控制該病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褐根病發(fā)生早期不易被發(fā)現,待其出現癥狀時,病菌危害已十分嚴重,加大了防治難度。樹木染病后逐漸衰亡或快速死亡,使用殺菌劑難于減緩或阻滯病害發(fā)展,而該病菌可以在土壤的根系內存活10年以上,故對其防治非常困難。
工作人員表示,因此,要從根源阻絕病菌,一是銷毀病根,二是熏蒸消毒病土,盡可能切斷病菌傳播途徑。目前,專業(yè)人員現場已經對倒伏樹體進行分段截運清理,相關善后工作仍在進行中。(來源:泉州通客戶端 東南早報記者蘇瑋杰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