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形成獨特的舞蹈韻味

郭金鎖向記者展示了一段原汁原味的拍胸舞。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原來‘打七響’,由于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音樂不好搭配,故改為‘打八響’。”郭金鎖告訴記者,“打七響”變?yōu)?ldquo;打八響”(即雙手在胸前合擊掌二次),目前已發(fā)展成拍胸舞的基本動作。除了拍胸舞,郭金鎖也掌握了踢球舞、甩球舞等福建民間舞蹈劇目,他還借鑒各種戲曲表演藝術,將各種表演風格和拍胸舞相溶,形成獨特的舞蹈韻味、更適宜傳承。
1955年,由郭金鎖表演的《彩球舞》《打花鼓》,在福建省業(yè)余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摘得兩枚獎牌,他也因此破格進入福建省民間歌舞團。第二年,郭金鎖代表福建省民間歌舞團赴北京懷仁堂演出。當時,年僅15歲的郭金鎖憑借一支《彩球舞》獲得毛主席稱贊,瞬間成為舞蹈界的名人。
1972年,郭金鎖入職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原福建藝術學校),教學的同時,他還整理了50套原始民舞材料、錄制了30套福建民間舞男女教材采集錄像,填補了學校民間舞教學的空白。教學期間,他也曾多次應邀赴臺灣、香港傳技,獲得了“福建民間舞活標本”的稱號。1990年,郭金鎖作為第一批入臺交流的文化舞者,他與舞蹈名家楊麗萍等赴臺交流,將拍胸舞傳授給臺北歌舞團的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