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新中國建設(shè)和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根據(jù)評選頒授工作部署,在各地區(qū)各部門反復(fù)比選、集體研究的基礎(chǔ)上,經(jīng)組織考察、統(tǒng)籌考慮,產(chǎn)生8名“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28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公示時間從2019年8月27日起,至9月2日止?!?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全部建議任性名單,請點擊這里查看】
其中,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中有一人為福建人,就是泉州南安人王文教。這位福建人為何入選建議名單呢?

王文教,男,漢族,中共黨員,1933年11月生,福建南安人,原國家羽毛球隊總教練,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4年,他為振興新中國羽毛球事業(yè),從印尼回到祖國,曾多次獲得全國羽毛球賽男子單打、雙打冠軍。退役后先后執(zhí)教福建羽毛球隊、國家羽毛球隊,在他任總教練期間,中國羽毛球隊獲得了1982、1986、1988、1990年湯姆斯杯團體賽冠軍,涌現(xiàn)出56個世界單項冠軍。榮獲國際羽聯(lián)“終身成就獎”。
央視關(guān)注!他是國羽拓荒者
不久前的8月1日,央視5套體育頻道《砥礪——新中國體育記憶》節(jié)目,講述了印尼歸僑王文教的故事。他的一生同我國羽毛球運動的奠基與發(fā)展緊密相連,曾長期擔任國家羽毛球隊總教練的他,還見證了我國羽毛球歷史中那些經(jīng)典的時刻。
這位“國羽拓荒者”的祖籍在泉州南安,2000年曾回過家鄉(xiāng)。
對于回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1933年,王文教出生于印度尼西亞梭羅市,8歲便開始打羽毛球。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的羽毛球運動還是空白,而他已經(jīng)是印尼著名的羽毛球球星。
1953年,新中國準備在天津舉辦一場包括羽毛球在內(nèi)的運動會,邀請印尼體育界組團觀看,王文教就在此列。運動會結(jié)束后,他們和國內(nèi)的選手進行了一場友誼賽,他被中國羽毛球的技戰(zhàn)術(shù)水平給驚到了,和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而這確實是當時中國羽毛球的真實水平,和國際水準沒法比,這一切深深觸動了這顆海外游子的心,他暗下決定要回國。
然而這對他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國意味著要放棄已有的榮譽和地位,一切從頭開始,而當時,中國還不是國際羽毛球聯(lián)合會成員,回國后連參加正式國際比賽的機會都沒有,這對一名羽毛球運動員來說是很殘酷的事,然而王文教癡心不改,他還聯(lián)系了幾個華僑青年一起回國效力,瞞著印尼羽毛球隊到移民廳辦理簽證時,他們被告知,如果離開就保證永遠不再回印尼。
“這意味著,從此以后我要與家人分離。”盡管如此,王文教還是寫下了“永不回印尼”的保證書。

1954年5月6日,王文教和好友陳福壽等人啟程,乘坐一艘巨輪,駛出了雅加達港,踏上了歸國的路程。
王文教、陳福壽等4名印尼歸僑的到來,為中國羽毛球運動的發(fā)展帶來了星星火種。國家體委立即在剛建立一年的中央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前身)競技指導(dǎo)科成立了羽毛球班,以他們四人為主,組建了一支“準”國家隊,并請他們開始訓練高水平的羽毛球運動員,王文教同時兼任教練和隊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