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嘉靖《惠安縣志》有關道詢的記載
明·嘉靖《惠安縣志》在記載道詢時曰:“景炎元年,賜號靈應大師。”正是這么簡短的一句話,又把道詢與一個風云際會的歷史時刻聯(lián)系在一塊。要知道,在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大肆南侵,臨安被攻破,南宋王朝已是奄奄一息。端宗趙昰在福州即位后,接手的實際是一個“流亡政府”,此時的他又如何能忙里偷閑地為惠安僧侶進行敕封呢?筆者翻閱史料,覺得唯一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時機只有一個,那就是景炎元年發(fā)生的端宗等“停舟獺江”之時。
景炎元年11月,為避元軍,陳宜中、陸秀夫、張世杰“率舟師十萬”護送宋端宗趙昰及衛(wèi)王趙昺、楊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并“欲作都泉州”。然而,由于“守郡者”蒲壽庚心懷異志,發(fā)生了“泉州閉城不納宋天子”事件。宋端宗一行被蒲壽庚拒之門外,又被元軍追趕。無奈之下,繼續(xù)沿江而逃,結果來到了獺江一帶。據(jù)清代曾枚的《獺江所知錄》載:“景炎元年,端宗航于泉州港,值蒲壽庚作亂,與元將唆都犯帝舟,因改泊外渚,即獺江。忽濛煙蔽海,咫尺莫辨,庚懼不敢迫。”停舟于獺江,使得端宗在逃亡路上有了短暫的停留喘息之機。而有意思的是,獺江一帶正好有道詢及其徒弟們興建的獺窟嶼橋。一則這座獺窟嶼橋或許幫助端宗等逃難有功,二則道詢在當?shù)叵碛型?,故端宗便極有可能于此時順水推舟地敕封道詢?yōu)?ldquo;靈應大師”,以起到收買人心的作用。
被宋端宗賜號“靈應大師”,算是為道詢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于今,他所造的橋,他留下過的傳奇故事,都在歷史中不朽著。
千古留名的 奇僧道詢
本期人物簡介
道詢:南宋惠安凈峰人,洛陽白沙寺住持,一生造橋200余座,被賜號“靈應大師”。
核心提示
一生造橋200余座的惠安名僧道詢,從出生之日起就充滿傳奇色彩。史冊中記載著他令人咋舌的人生際遇,成了他造橋故事里的另一段故事。

近年重修的蟾沙寺規(guī)模不大
赫赫有名的 橋梁建造者
兩宋時期,福建地區(qū)的橋梁建設飛速發(fā)展,建造了數(shù)以百計的橋梁。明代周亮工的《閩小記》曰:“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架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吳文中落筆即仿而為之。第以閩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兩檐下類覆以木板,深輒數(shù)尺,俯欄有致,游目無余,似畏人見好山色,故障之者。予每度一橋,輒為愾嘆。”宋時福建造橋數(shù)量之多、速度之快、工程規(guī)模之大、橋體之精美,在我國歷史上恐怕是空前的,后世遂認為這一時期“閩中橋梁甲天下”。僅在泉州一帶,兩宋時所建,迄今可考的大中型橋梁就有130多座,其中包括馳名海內(nèi)外的洛陽橋、安平橋等。而僧人道詢造橋以來,其打造的獺窟嶼橋、鳳嶼盤光橋、峰崎青龍橋等,亦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橋梁。
南宋惠安名僧道詢的俗姓為王,其生卒年因史冊沒有記載,所以不詳。不過后人根據(jù)其活動的年代,以及一些碑文留下的線索,推斷他大致生活在南宋淳熙至元朝大德(1174—1307年)年間,如果屬實,他的壽命可能長達130多歲;另有一說是他生活在南宋淳熙至景定年間(1174—1264年),大概也有90歲高壽。明·嘉靖《惠安縣志》對于他的記載為:“釋道詢,凈山下人,俗姓王。詢母夢吞祥光十有二月而生。”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六十五·方外》亦稱:“道詢,惠安人,俗姓王。其母夢吞祥光十有二月而生。”凈山,即今之惠安凈峰鎮(zhèn)凈峰山,古時此山還曾名尖山、錢山。母親懷胎12個月,才誕下道詢。這在宋代醫(yī)衛(wèi)設施不甚完備的情況下,道詢之母誕下這“遲到”2個月的晚產(chǎn)兒,確實是要冒點風險的。但道詢不久就向他的母親證明,這風險是值得冒的。
嘉靖《惠安縣志》記載他“長有靈異”,也就是心靈手巧、異于常人的意思。而且道詢的成長過程中還有“奇遇”,《惠安縣志》稱其“嘗遇丫角髯道人,授以兩丸丹。道詢服其一。以一囑道詢曰:‘遇確則傳。’后以授之大乘庵如道人名確者。所遇丫角髯道人乃正陽仙也。”(《泉州府志》亦有類似的記載)這個故事頗有些神話傳說的套路,無外乎吃了神仙給的仙丹,而后脫胎換骨,成就非凡功業(yè)等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凈峰山自古以來就有八仙之列的仙人李鐵拐于此山中修煉的傳說。而史書中提及的“正陽仙”不是別人,正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鐘離權。鐘離權來凈峰山尋訪李鐵拐,巧遇道詢,見其有靈異,因而施丹助其成功,這或許就是道詢這段神話故事生發(fā)的原始思路吧。但不管怎么樣,王道詢擁有超越常人的聰明才智,應是世所公認的。

“青龍橋”碑刻應為明代重立之物。當?shù)厝藢η帻垬虻挠洃浭请y以磨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