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15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高甲戲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很多優(yōu)秀本土傳統(tǒng)文化一樣,高甲戲也面臨著傳承難題。泉州市新隅小學的學生中“新泉州人”占比達80%,這意味著多數(shù)學生不會講閩南語。沒想到的是,以閩南方言為基礎的高甲戲引入校園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特別編排的課間操,讓孩子們喜歡上高甲戲。(新隅小學 供圖)
創(chuàng)編廣播體操 全校普及高甲戲文化
每天上午10點多是學校的課間操時間。新隅小學的課間操非常特別,廣播里播放的是戲曲音樂,鑼鼓、琵琶、嗩吶……聲聲入耳,做的也不是常見的廣播體操,而是高甲戲科步、身段,1000多名學生集體拱手作揖、啄嘴瞪眼,場面甚是有趣。
“這是以高甲戲為母體創(chuàng)作的廣播操,共10節(jié),學生們可在課間練習高甲戲動作。”該校音樂教師張曉白是“高甲版戲曲廣播體操”的操刀者,2017年完成創(chuàng)編,隨后在全校推廣。
“新隅小學將戲曲動作改編成廣播操的做法值得點贊,孩子們通過做操能更快掌握戲曲動作。”國家一級導演、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導演張?zhí)禊i表示,在創(chuàng)編廣播操時,他還建議老師將“啄嘴”“瞪眼”等高甲戲人物表情動作融入其中,使得廣播操更加詼諧有趣。
高甲戲的戲曲知識普及也很重要。每個學期的音樂課,該校音樂教師都會安排10個課時教授高甲戲戲曲知識,學校音樂教研組還專門創(chuàng)編校本教材《走近高甲戲》,“從欣賞到創(chuàng)作,不同年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普及高甲戲文化。”張曉白介紹道。
傳承閩南文化 讓外來工子弟融入泉州
為傳承閩南文化、普及高甲戲,早在2006年,張老師就成立了高甲戲興趣小組。沒想到,“以丑見美”的高甲戲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不少外來工子弟也報名參加興趣班,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聽懂、學會閩南語,更快地融入第二故鄉(xiāng)。”
“高甲戲是個非常有趣的劇種,學起來不枯燥,學習的過程中我也慢慢聽懂閩南方言。”今年12歲的羅靜怡同學來自湖南,自小便在泉州生活。她加入高甲戲興趣小組已經(jīng)三年,現(xiàn)如今她不僅能講些閩南語,還成了高甲戲興趣小組的“丑角”,每個動作都能做得惟妙惟肖。
同樣是學習高甲戲,來自龍巖長汀的謝易玖同學不僅學會閩南語,還成為高甲戲文化的小小傳播者,每天回家一有空他就會將所學到的步法、曲目教給6歲的妹妹。在他的培訓下,妹妹也成為小戲迷,經(jīng)常會和他一起看戲、學戲。
作為鯉城區(qū)首個將高甲戲引入校園的學校,該校校長張妍妮表示,傳承推廣傳統(tǒng)戲劇文化,能讓外來工子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有助于他們更快地融入泉州。學校還將繼續(xù)深入推廣高甲戲,讓更多學生了解、喜歡這一傳統(tǒng)戲曲劇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