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芝龍曾重修水心亭
歐陽詹的千古吟嘯
明末清初地理學(xué)家顧祖禹曾說:“泉州府依山為險,濱海為雄,北奠吳會之藩籬,西連嶺粵之唇齒。一有不虞,不惟八閩數(shù)州同憂共患而已。”自古以來,泉州扼守閩地要沖,先民急需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也從一個方面推動了古代泉州橋梁道路的大量興建。由唐至清,泉州在山川瀠洄之地修建的橋梁不下數(shù)百座,而這其中,為民眾所惦念不忘的名橋,同樣數(shù)不勝數(shù),譬如洛陽橋、安平橋(五里橋)、石筍橋、金雞橋、順濟橋等等。索橋凌空、拱橋涵影,描摹這些古橋的過往,同樣也可描繪出古刺桐城的繁華往昔,特別是名人元素閃爍其間,更為這瑰麗畫面增添了驚鴻的一筆。
吟嘯橋,始建于唐,位于今天的晉江梅嶺街道雙溝社區(qū)內(nèi)。據(jù)萬歷《泉州府志》載:“吟嘯橋,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歷大橋及沿江斗門,經(jīng)此達煙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映禪師架為梁。”日映禪師(另一說為日輝禪師)在唐代建造此橋,初為木梁橋。五代時有重修。北宋咸平年間(998—1001年)改建成石墩石梁橋。據(jù)說,該橋因“歐陽詹嘗吟嘯于此”,故得其名。
歐陽詹,字行周,晉江潘湖歐厝人,后隨母遷南安詩山。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與當(dāng)時著名的文士賈稜、韓愈、李觀、崔群等同登金榜,時稱“龍虎榜”,歐陽詹是榜眼。歐陽詹為泉郡登進士第一人。他的金榜題名對福建儒學(xué)風(fēng)氣的振興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據(jù)悉,“(歐陽)詹少時,讀書龍頭嶺”,這龍頭嶺就位于吟嘯橋西北的紫帽山側(cè)。每次歐陽詹從老家潘湖村,步行到龍頭嶺讀書,吟嘯橋都是他的必經(jīng)之路。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開閩文宗”,就把橋命名為“吟嘯橋”了。明代晉江才子莊一俊曾詩詠此橋曰:“歐子考盤處,潘湖是故村。偶尋山水跡,乘興到橋門。逝者空懷古,鷗來欲斷魂。平田野望闊,吾此駐黃昏。”在吟嘯橋頭還立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鐫的《重修吟嘯橋記》碑。千年古橋與開閩文宗的邂逅,鑄就了吟嘯橋的不朽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