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
千年前泉州繁華古港萬商云集、文明交融,文人墨客留下“市井十州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贊言??稍鴰缀螘r,“說到福建省,外地人大多對廈門印象深刻,而對泉州相對陌生。”泉州網友很無奈。
雖然長期以來泉州對自有的文化資源宣傳和推廣屬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狀態(tài),但是隨著申遺、“一帶一路”倡議等工作的推進,泉州的知名度正進一步擴大,薄薄的一層“欲說還羞”的“紙”包不住泉州文化這團“熱火”。
“文化中國”的坐標中,泉州正被重新標定。千年古城開始重新激發(fā)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
“容易做的事情已經做完了,咱們接下來要啃難啃的骨頭。”康濤認為,“進一步帶動全民參與就是一塊硬骨頭,不管花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都一定要持續(xù)做下去,因為缺了大家的參與,整個保護發(fā)展就是不完整的。”
事實上,近年來泉州大力推動著這場曠日持久的“全民行動”。
今年11月,一場泉州海絲古城徒步穿越活動令古城沸騰了!這是泉州第三次舉辦這樣的活動,報名總人數達到2.8萬多人,比去年增加了1萬多人。
最終,海內外5000多名徒步愛好者通過搖號參與活動,以腳步丈量古城之美。整條徒步路線串聯4個歷史街區(qū),覆蓋100多個海絲歷史人文景點,沿途能看到唐的碑文、元的雕刻、明的建筑等歷史遺存。
“很多人不知道古城里有這么多寶貝,通過這場活動,大家了解了古城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后,更有熱情參與保護行動。”泉州市古城辦副主任黃團峰說。
泉州抓住參評“東亞文化之都”和“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等機遇,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文化合力。
位于石獅蚶江石湖村的石湖古港,曾是鄭和下西洋艦隊停靠的一大港口,各國商賈往來穿梭。但千年風雨沖刷,古港逐漸落寞。借助申遺,大家有了統(tǒng)一行動的意識。石湖村書記郭志猛說,“現在家家戶戶裝修動工前,都會先問問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申遺標準。”
3月15日,作為泉州市豐澤區(qū)首屆“海絲·蟳埔”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的重頭戲,真武廟祭海祈福儀式時隔數百年后再度上演,重現了古代泉州港“望祭海神”的盛況。每逢重大節(jié)慶,泉州都會精心組織富有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文化活動,喚醒“鄉(xiāng)愁”,激發(fā)文化自豪感。
去年泉州率先在國內引進“社區(qū)營造”,探索出自下而上的新型管理方法。由社區(qū)干部、熱心者和專業(yè)人士組成了10支“三合一”團隊,在試點社區(qū)開始了社區(qū)設施改善、活化文化業(yè)態(tài)等工作。
“對一個社區(qū)的環(huán)境和整體氛圍的建設,一點一滴喚醒社區(qū)人對家鄉(xiāng)、土地的感情,拉近鄰里關系,也交還給社區(qū)人對生活環(huán)境與空間的主控權,從社區(qū)著手喚起更多人對古城文脈保護的關注。”項目牽頭負責人說。
“希望喚起每一個熱愛這座城市的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轉變大家的觀念,從‘政府讓我做’變?yōu)?lsquo;我要做’。”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說,通過內修于“心”,外修于“形”的策略結合,城市從“自下而上”的共建中,激發(fā)更多精神活力。
千年前,泉州以九日山上盛大的祈風儀式,為千百艘大小商船壯行,目送點點帆影走向世界。
今天,這一海絲重要門戶城市的人們正再度敞開懷抱,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開啟文化自強的新征程。(劉亢 許雪毅 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