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椅底座初步成型。
燒制,沒有多年經(jīng)驗做不好
“一件編制精細的竹工藝品,只需要一根細小的水竹加上工匠的手藝,可以賣到千元甚至上萬元。實用型竹編制品主要是追求硬度,要的竹子口徑要大,但不管手藝多好,賣價也就幾十元至上百元。”徐文煌說。
“這種搖椅做一張要多久?”記者坐在一把搖椅上問。
徐文煌興致高了起來,他帶著記者走進工坊,指著一堆裁好的竹料告訴記者,如果事先備好料,一天就能做成一張,備料更費事、費時。
空氣中彌漫著竹子的清香。工坊中間的巨大操作臺上擺著工坊出品的竹編作品,包括杯墊、提籃、相框等,看起來清新自然。“竹家具沒有化學(xué)物質(zhì),很環(huán)保,吸熱能力強,冬暖夏涼,還有不干裂、變形的特點。”徐文煌很有專家范地告訴記者,如今在更注重生活品位的趨勢下,相信竹制家具會重新走入大眾生活。
“做這門手藝很辛苦,只是我們這一輩人一直舍不得丟下。”徐文煌說,制作竹制家具有十幾道工序,就拿這款竹搖椅來說,一張好躺椅一定要符合人體構(gòu)造,坐著舒適、線條流暢,具有藝術(shù)設(shè)計感,特別是燒制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技術(shù)含量。
徐文煌將幾根事先鑿?fù)ǖ闹窳习岬焦し豢局茀^(qū),再將堆在一旁的細沙往竹料中灌,記者也趕緊蹲下幫忙。“這樣在燒烤時可以防裂痕、變形。”說著,他把灌好細沙的竹料的一頭,插入固定在墻上的一根有許多洞眼的柱子上,另一頭系上幾十斤的大石頭。開始烤了,他點燃一個安著長柄、內(nèi)裝燃料的小鐵桶,在竹料的下方不斷移動,讓竹料均勻受熱,左手按壓系有大石頭的一頭。
記者走過去,右手接過徐文煌手上的小桶,有樣學(xué)樣地烤制起來,卻發(fā)現(xiàn)很難。小桶有些分量,時間長一點就提不起來,更別想在竹料下平穩(wěn)移動。最大的問題是,如果要顧著左手往下壓竹料,右手就忘了動,動右手的時候,左手又會停下來。見記者顧此失彼,小王開心地說:“還以為就我這樣,原來你也是這樣,看來不是我的平衡能力差。”
“掌握火候很關(guān)鍵,沒有多年的經(jīng)驗是做不好這個竹活的。”徐文煌說,這是做搖椅最關(guān)鍵的部件——底座。
烤了10多分鐘,竹料彎出需要的弧度,再取下來固定使其定型。除了底座,扶手、靠背、固定軸等都要燒烤,如固定軸弧度超90度,特別容易爆裂,技術(shù)不到位,成功率很低。
打磨,是一道良心工序
40年的竹匠生涯,徐文煌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竹編制作技藝,運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日復(fù)一日的破篾、編織,雙手除了厚厚的老繭,還有累累傷痕,但也讓他累積了豐富的竹編經(jīng)驗。
記者在工坊里,感觸最深的是,所有竹制品觸摸起來都很光滑、綿潤,不像我們平常所見到的竹制品摸起來會割手。
徐文煌坦誠:“手工竹編制品在制作之前已經(jīng)把材料都做過光滑處理,但在后續(xù)穿、插、織、倒篾、錘打等編制工序后,會因為材料的摩擦產(chǎn)生毛刺,這種毛刺不處理,割手是肯定的。因此,竹制品打磨處理是手工竹編完成之后不可缺少的工序,需要人工采用鑷子、剪刀、圓盤砂布、刷子等工具,進行細致處理,要耗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毛刺處理是最耗時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枯燥的工序,更是一道良心工序。”
“這幾年來,竹編工藝進校園了,泉州有幾所中學(xué)開辦了‘竹編工藝加工技術(shù)’培訓(xùn)班,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竹編,這是讓手工竹編技藝傳承下去的一種方式。”徐文煌高興地說,“我的工作室經(jīng)常有年輕人來學(xué)習(xí)。我不怕麻煩,只要有人學(xué),我就愿意教。”
徐文煌明白,讓竹編再度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就要制作出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的、更為精美的竹編品。但他更清楚,現(xiàn)在能做出人們認可的竹編精品的師傅不多了。
潯中鎮(zhèn)竹編一條街上有十多家竹制品工作坊,師傅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竹編未成往事,我們還在堅守,我在全國各地學(xué)習(xí)、探訪的那些老師傅也在堅守。”徐文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