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保護式整修成勝景
因年久失修,之前的侯龍書院呈現(xiàn)出殘垣斷壁、雜草叢生的衰敗情景,特別是個別中梁等木建構件侵蝕比較嚴重,急需進行維護修繕。2016年1月,為最大限度保存書院的歷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吾峰鎮(zhèn)委托古建筑設計公司對書院保護修繕進行設計。2017年,鎮(zhèn)里投資300萬元,正式啟動修繕工程,對書院進行主體重新修繕及內(nèi)部書香文化布局布館。
在建筑整體加固夯實后,由設計公司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按照原有建筑形制進行修繕。設計公司負責人林永光告訴記者,新做的木結構門、窗、梁架、墻壁、欄桿都經(jīng)做舊處理,達到如舊效果;對書院內(nèi)的氛圍燈光進行合理布置,部分隱藏渲染。同時,對書院的每個空間進行場景布置:將上廳改為孔子廳,奉祀孔子先師,兩側廂房以生活舊物還原起居場景;桂軒齋以蠟像再現(xiàn)上課教學場景;下廳右側以接待為主,介紹相關史實,左側廊廳以琴棋書畫場景布置。
書院原有的懸掛的牌匾、楹聯(lián)、門上勵志刻字內(nèi)容已進行還原,一句句樸實無華而又飽含關切誠摯的家訓,內(nèi)容既有教育意義又富有詩意,書院流傳數(shù)百年的書香韻味撲面而來,令人回味無窮;行走于院中池塘旁,石橋架構池上,石欄盤上的盆栽花正盛放,垂柳隨風裊裊,池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shù),與天空中的飛鳥呈相映之美,步步為景。古老的書院雖已經(jīng)歷百年風風雨雨,但其格局仍大體保存完整,仿佛能讓游人感覺到當時村里的學子每日在悠悠水聲以及四季蔥蘢的花草陪伴下讀書的愜意,仿佛可以看到一張張布滿歲月滄桑而又依然鮮活的畫面,耳邊傳來低沉的三字經(jīng)的朗誦聲,仿佛能聽到先賢前輩的瑯瑯書聲。
“修復后的侯龍書院處處顯示出濃烈的書香氛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從書院的建筑設計,還是其室內(nèi)的裝修布置,一磚一瓦、一聯(lián)一字都蘊含著濃濃的書香。”永春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林聯(lián)勇對記者如此表示。
讓一方文脈永流芳
侯龍書院位于侯龍村腹部,左側,清清的小溪旁,有一棵巨大的古樟樹,溪面上的小石橋,溪水潺潺流過,淙淙雅韻,鳥語花香,有如世外桃源。
因著這份寧靜,也因著讓子孫后代能夠多幾分的書香氣,幾百年來,侯龍書院書香不斷,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據(jù)當?shù)乩先藗冎v,那時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免費入學,學費是由陳氏祖先抽出田地收租百余擔,培養(yǎng)子孫攻讀詩書。僅在清朝,這里就先后出現(xiàn)武舉人、歲貢生、恩貢生、邑庠生、州司馬、奉政大夫、同知銜、四品都閫、廣東補用縣正堂等人才。1930年,吾峰武裝抗捐斗爭領導者、后來曾任致公黨福建省主委的陳其揮也曾就讀于此。1949后,侯龍書院更帶動了一方文脈,吾峰鎮(zhèn)的人才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
去年,吾峰鎮(zhèn)結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不僅修復侯龍書院,還在與書院隔溪處,人工恢復造設一座小山,遍植花草樹木。“這座山被稱作花山,山頂培育一株大樹,樹下有石桌、石椅,四周各種花品四季開放。從花山和書院中間流過的小溪,在書院前側有一個數(shù)米的落差,形成一條小瀑布。”侯龍村村支書陳榮華說,“今年國慶長假期間,整修后重新開發(fā)的侯龍書院,迎來了上千人前來參觀游覽。”
書院修繕后,吾峰鎮(zhèn)還及時組織拍攝《水沐桃李更芬芳》專題片,編寫《吾峰侯龍書院探尋》一書,突出書院特色,恢復書院功能。同時還打算繼續(xù)在研學修學、書香文化旅游體驗上做足文章,充分展現(xiàn)書院的教育、文化建設藝術價值,提升書院文化旅游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