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戴氏宗祠角落里的墓道碑
臺海網(wǎng)10月11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一塊不起眼的石碑,靜靜躺在宗祠角落里,20多年來大家沒有過多的在意。直到近日,遠道而來的宗親對這塊石碑上面的字句產(chǎn)生了興趣,引發(fā)戴氏族人更大關(guān)注。“我們發(fā)現(xiàn)一塊元代至正年間的墓道碑。”昨日,南安市洪瀨鎮(zhèn)譙琉村戴氏族人說,這塊墓道碑有60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戴氏一族繁衍昌盛的往昔。
解讀 石碑立于600多年前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南安市洪瀨鎮(zhèn)譙琉村的琉瑭戴氏宗祠,戴氏族人請來南安的文史愛好者王先生,為這塊墓道碑拓片,解讀碑上記錄的文字。琉瑭的戴氏族人也匯聚而來。
這塊墓道碑置身宗祠圍墻一角,其規(guī)格較大,碑高2.01米、寬0.78米。墓道碑上寫“有元至正六年丙戌冬吉日,考君七十五致政戴公墓”,立碑者為“豐年里洪瀨保男雪溪戴用書立”。
戴氏族人介紹,根據(jù)《洪瀨鎮(zhèn)志》和他們的《琉瑭戴氏族譜》記載,他們的開基祖戴維清是戴興(號沈魁,謚號文定,宋賜進士出身,官節(jié)度使大學(xué)士)的第六世孫,出生于1253年宋理宗初期,原居尤溪劍水(今屬大田縣)。元初1271年,因兵荒馬亂,瘟疫蔓延,其隨母逃難至洪瀨。戴維清為人謙恭孝義,知書達禮,元時誥授承德郎,在南昌官府任職,政績顯赫。戴維清卒于1346年,壽九十四,逝后先葬于洪坑山,后于清康熙年間移葬埔仔村杜森山。
來源 族人開荒時發(fā)現(xiàn)
這方墓道碑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戴氏族人戴文水介紹,早在1994年左右,有族人在洪坑山一帶開荒種果樹,發(fā)現(xiàn)了藏于雜草泥土間的這方石碑,后將其運載下山。因為上面有“戴公墓”的字眼,族人認為與先人的墓葬有關(guān),便將其置放于宗祠的角落里。不久前,從南安遷居到南平的戴氏后人前來拜謁尋根,大家無意間說起這塊“石碑”,便找來各種資料,仔細探討之下,這才明白,原來,這方石碑是二世祖戴用為父親戴維清墳?zāi)顾鶗鴮懙哪沟辣?/p>
墓道碑記載的內(nèi)容與族譜大致吻合。“致政七十五”指的是戴維清從政后75歲時退休。戴維清育有四子,書寫墓道碑的戴用,是戴維清的長子。根據(jù)王先生的解讀,這方墓道碑上還有“第八十一承事 八十二承事”的字樣,應(yīng)該是后人,將戴維清和先祖合葬后一并做的記錄。


 
          



